“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正在中國南海執行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這個航次與以往海上試驗最大不同就是搭載科學家下潛至海底實地觀察和取樣,服務科學研究。18日,“蛟龍”號首次搭載科學家下潛,首位“乘客”是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
周懷陽出艙后,接受了其他5位科學家特殊的“歡迎禮”──澆水。五塑料桶水逐一澆在周懷陽身上,他渾身濕透,現場一片掌聲和喝彩聲。“坐著中國人自己的潛水器下潛我已經等了10多年了,今天真的是特別激動。在潛水器里聽著中國話,看著中國字,感覺很好,很愉快。”周懷陽說。
“今天在水下看到了非常壯觀的景象,相信有了‘蛟龍’我們能有更多發現,更好地了解深海。”周懷陽說。
周懷陽說他等中國人自己的潛水器已經等了10多年一點都不為過。早在“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籌備和論證階段,周懷陽就是堅定的支持者,希望中國能早日有自己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1000米和3000米海上試驗前,周懷陽負責為潛水器在南海選擇試驗海區。
對于“說中國話、看中國字”的真切感觸則來源于他2006年乘美國“阿爾文”號下潛的經歷。當時,周懷陽作為中方首席科學家參加了中美聯合深潛航次,他還為此自行設計開發了深海熱液噴口原位溫度長期探測系統,并使用這個系統成功進行了國際深海海底首例人工黑煙囪生長實驗。
“最明顯的感覺就是‘阿爾文’號小,‘蛟龍’號里面環境更好,更舒服一些。”周懷陽說。
1961年出生的周懷陽能成為“蛟龍”號首個下潛科學家,除了因為他是中美聯合深潛航次中方首席科學家、有下潛經驗以及是“蛟龍”號正在執行的“南海深部計劃”成員外,還源于他在深海環境科學、極端環境地質地球化學、海底礦床學和海底原位探測技術等方面較高的學術成就。他獨立或與他人合作發表論文178篇,其中發表在《Nature》等SCI收錄期刊上的論文達58篇。
今年2月14日,周懷陽為第一作者的《支撐馬里安隆起虧損地幔的薄洋殼證據》論文在《Nature》雜志上正式發表,這是我國海洋地質學界首篇第一作者的《Nature》雜志論文。這項研究成果來源于他在2009年至2010年在“大洋一號”環球科考中擔任航段首席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對這篇論文評價道:“這是中國科學家在深海硬巖石研究領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是中國在大洋巖石圈研究上頭一回出彩。”
周懷陽同事、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楊群慧告訴新華社記者,周懷陽教授一大性格特點就是非常直率。2010年“大洋一號”結束環球科考返回青島時,記者曾采訪過他,當時他就直言不諱地表示,如果世界最先進深海與大洋的科學技術是100分,中國在技術方面只有30分至40分,而在科學方面只有20分至30分。
2002年周懷陽開始自主研發我國首臺高溫高壓開放式深海生物地球化學實驗研究平臺,2008年指導其博士生利用這個平臺在國際上首次模擬海底熱液環境成功合成了丁烷和戊烷,這項成果對油氣無機成因研究和地球生命起源研究意義重大。這次參加“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他的團隊也帶來了不少自制的設備和儀器。
此次“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一航段有6名科學家隨船,雖然沒有指定首席科學家,但其他5位科學家都一致推舉周懷陽為科學家負責人。周懷陽對下潛非常期待,多次向現場指揮部請纓,希望能給每個科學家一次下潛機會。海況不好時,他就帶領科學家做常規科學調查,有時甚至在夜間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