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產品和服務作為信息產品,其較高的固定成本用于生產,而每增加一個產品所需的邊際成本則非常低,甚至接近于零。因此,越來越多的互聯網產品和服務將提供免費服務,應是大勢所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周榮庭說。
但IT成本的下降并不意味著一個免費的互聯網。“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發展的原始成本和維護經費依然是一個不小的數目。網絡企業的日常運營維護和技術開發創新需要大量的財力和人力,開發成本、維護成本、員工工資都意味著巨大的成本。目前網絡企業回本盈利主要通過積累足夠多的用戶,帶動廣告收入,所以免費的業務都是要有依托的。”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曾劍秋說。
“拿什么來支撐免費,是關鍵問題。”劉杰說,“比如說廣告,上海地區新媒體上投放的廣告,已經超過了平面媒體,但是廣告的總量仍然無法和國際水平相比。廣告市場不夠發達,難以支撐一個互聯網企業的‘全免費’,現在很多企業既無盈利模式,又在提供免費服務,這是一種畸形的發展道路。”
從商業邏輯來看,低價的商品一般無法便利,便利的商品一般無法低價,因為它需要快速物流和倉儲成本的支撐。能夠兼容低價和便利是非常難的。而中國很多的互聯網企業和產品,并沒有非常清晰的盈利模式,卻在不斷發展壯大,這背后是資本市場的運作,很多人的目標是爭取公司上市,隨后套現轉移到其他行業。
“公司還是要回歸商業的本質,不盈利的商業模式,終究是不可持續的。”劉杰說,“中國的網民應該樹立一個理念:一分價錢一分貨。如果沒有財力支撐,良好的服務是不可持續的。”
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說:“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已經過了免費大餐的初級階段, 10年前可以免費,今天已經不可能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開始探索在廣告收入之外其他的付費服務模式,尋找互聯網企業新的盈利模式。
“免費+增值服務”——
互聯網盈利模式探索
“我們正努力開發下一版本的新功能,希望可以讓微信更好用,也更好玩。”微信產品團隊在“安民告示”中說,但這些更好玩功能是否要付費依然是個問題。
騰訊總裁劉熾平在剛剛結束的博鰲論壇上表示:“微信的基礎服務不收費,但我們會在增值服務上尋求共贏的商業模式。外界傳說的5分一條信息,一角一條語音都不足為信。”
互聯網傳統的收費模式有三種,分別是內置廣告、直接收費和應用內購買。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各種差異化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軟件和服務開始探索新的收費模式。
“基礎服務免費,方便絕大多數用戶,同時推出增值服務,滿足少量用戶的特殊需求,已經成為包括迅雷、新浪、網易等推出互聯網服務類產品的經營之道。區分基礎服務和增值服務,按需支付費用,越來越多的網絡服務產品在免費基礎服務的前提下推出了有償服務。只有方便用戶、有利于社會的科技產品,才會有市場,最終也會摸索出一套盈利模式來。”周榮庭說。
“免費+增值服務”模式這些年來一直悄悄進行著。Skype可以提供基本的互聯網通話服務,而互聯網之外的網絡通話則是需要付費的;QQ向普通用戶提供基礎聊天服務,向付費用戶提供云端保存聊天記錄等增值服務;迅雷在提供基礎的下載服務之外,也為VIP用戶提供離線下載、種子點播等增值服務。
“未來互聯網的應用會集中在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定向的互聯網服務,用戶可以享受個性化的、定制化的、專業化的在線服務,這些服務有著收費的趨向。另一個方向是自媒體的應用,用戶利用各種各樣的平臺發布自己的數字內容或者服務,這些服務基本會朝著繼續免費的方向發展。不過,這兩個方向都會構建出極為復雜的商業生態系統,在其中的價值鏈、價值網的節點上,都存在著增值的可能性,這中間的收益將讓所有參與服務的成員得以分享。”周榮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