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京東是國內電商最早發力“自營物流”的,因為物流是線上和線下最直接的溝通窗口,是與用戶體驗掛鉤的重要環節。京東在物流上的投入最突出的就是“亞洲一號”,這個龐然大物用了5年時間,花費數十億,預計2013年底部分投入使用,估計屆時能夠將京東的物流成本再降低20~30%,而且以京東現有的倉儲配送量來看,還遠遠達不到其上限,據劉強東說,“亞洲一號”都建成后,京東將擁有日均1,000萬單的產能,于是大量產能空間將可以開放給合作伙伴,讓供應商大幅度降低原來的倉儲物流成本。同時也為京東帶來物流開放上的收入,物流平臺在一段時間后轉為利潤中心的想象也并不是不可能。
除了物流開放,京東的技術平臺未來也有可能成為它獲取新業務的資源。南北兩大云計算研發基地,海淀區大數據研究中心,都是京東技術平臺的重要組成。相較其他電子商務平臺而言,京東由于覆蓋了端到端的網購過程,擁有大量完整、真實的用戶消費記錄數據,這些數據作為第一手的消費者動態信息都可以存儲到云端,通過大數據系統分析,將為合作伙伴提供多樣化的解決方案。電子商務先驅亞馬遜已經在云計算服務方面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收入,以此想象,京東的技術平臺未來實現“創收”也不足為奇。
劉強東在年初的“修養生息”講話中,把布局金融平臺業務視為京東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因為京東的金融系統以后也是會開放出來,為盈利提供支撐的——未來,京東將結合供應商評級系統、結算系統、票據處理系統、網上銀行及銀企互聯等電子渠道,面向全部供應商開展一整套金融服務,提供融資理財、投資信托等多種金融產品。
最后,總結上述內容可以發現,現階段的京東以電商業務為主,隨著規模效應可以輕松實現穩定收入。而在未來,京東的商業模式將逐步轉變為提供平臺服務的多維方向,可以說,京東的商業模式是這樣:通過追求極致的用戶體驗,構建起優質和極具黏性的用戶群,同時構建起優質的物流、技術、供應鏈金融等平臺,通過為客戶提供營銷、倉儲、配送、融資等多個重要環節上的解決方案來獲得更多的收益。
如果這樣看來,劉強東在年初大談的“修養生息”確實頗有深意,是在蓄勢發展大電商、大平臺。可以說,電商絕對不是零售的網絡版,而是徹底重構零售,未來的發展空間可以說無限之大,我們不妨把目光放長遠,期待更多地創新和奇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