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技更好地筑起安全屏障,還需要全社會戒絕浮躁。以地震為例,人類現(xiàn)在還沒有能力準確預報,地震暴發(fā)后對科學工作者的指責,無疑是社會浮躁的一種表現(xiàn)。科學自有其發(fā)展規(guī)律,拔苗助長或者超出現(xiàn)實的要求不是科學發(fā)展的“正能量”。當前,社會確實有些浮躁,希望大家能相信科學、相信科學家,給他們提供一方寧靜的天地。
讓科技更好地筑起安全屏障,還需要全社會戒絕投機。汶川地震之后,全社會都聲討豆腐渣建筑;蘆山地震之后,全社會又追問,誰該為建筑房屋倒塌負責。下一次地震之后,我們是不是還要追問同樣的問題?科學家已經明確指出,雅安是地震高危區(qū),可房屋依然沒有加固,科學的逃生技能仍然沒有演練,地震科普仍然沒有到位,這種認為災害是小概率事件而輕視的投機思想必須摒棄。
總而言之,災害防治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任何單一的措施、方法都無法完全達到預期的效果。只有以行政為導向、經濟為基礎、技術為支撐,全面出擊,才能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將風險降至最低,將損失控制在最小程度。
剛剛過去的第五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為“識別災害風險,掌握減災技能”。這也再次提醒我們,絕對不應忽視防災減災的專業(yè)性和科技創(chuàng)新蘊涵的巨大支撐力。只有依靠科技創(chuàng)新,安全屏障才能筑起,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