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養教育至關重要
媒介傳播的信息與娛樂內容構筑了一個我們置身其中的“虛擬世界”,新聞以外,電影、電視劇、網絡游戲、網絡小說等虛構性內容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我們對世界的觀感。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今年初發布的報告,2012年中國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達到20.5小時,也就是說,網民平均每天有近3個小時沉迷于網絡世界。未必具備專業訓練背景的各種“自媒體”在互聯網信息傳播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不僅直接挑戰專業新聞媒體的調查和求證能力、對全社會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呼喚相關部門采取適度監管的措施。
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今年3月發布的《中國游戲綠色度測評統計年報(2012)》顯示,測評的423款游戲中,沒有安裝防沉迷系統的游戲169款,占總量的40%,安裝不完善的游戲87款,占總量的21%。不適合未成年人的網絡游戲達78.5%,而存在各種花錢設置、消費陷阱,誤導未成年人消費的游戲占58%。許多中小學生喜歡玩的《穿越火線》在韓國被列為僅適合18歲以上的人。當網游公司急于牟利而致企業社會責任于不顧時,網絡監管的重要性就愈見突出。
香港的一項研究發現,沉迷于網絡的青少年情緒管理能力和辦事集中能力較差,他們往往缺乏家人的關注,家庭聯系較薄弱,因此傾向于在網絡游戲上尋求刺激和朋輩之間的認同感。回到本文開頭提到的暴力犯罪問題,網絡顯然不是唯一原因,但卻很可能是一個誘因。正如電視時代聚焦于“兒童與暴力”議題的研究結論認為年輕人的社會化過程越來越遠離家庭和學校,如今,網絡游戲繼電視之后也成為青少年社會化的一股重要力量。一味的“堵”往往適得其反,防止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既需要政府對互聯網產業的規制,也需要網游公司開發綠色游戲軟件來疏導青少年的游戲需求,還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在倡導媒介素養教育的同時進一步豐富青少年的課余文化生活。
雖然媒介素養教育的理念多年來被反復提及,全社會依然缺乏對其的足夠重視。國際上許多國家已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正規教育體系中,我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也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臺灣地區教育部門在2002年10月頒布“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學校中的各個學科,使媒介素養教育從專業化教育轉變為公民素養教育的一個部分。
顯然,媒介素養教育不是萬能的,但一定是有益于個人身心培養和社會和諧發展的。推廣媒介素養教育,幫助受眾適應變化莫測的媒介環境,變被動為主動,進而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傳播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該是滲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不僅僅是一次講座、一門課程、一本書。網絡的發展更是加劇了媒介素養教育的急迫性——如何識別網絡謠言、如何透過表象看真相、如何形成正確判斷并作出理性決策、如何確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這些問題,不僅需要相關的研究者一再呼吁,也需要政府部門、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