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人口老齡化成為全球關注的話題,美國副國務卿霍馬茨甚至認為,20年至25年后,那些利用老年人口最有成效的國家,將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國家。
近日,標準普爾評級服務發布了關于老齡化的最新研究報告《全球老齡化2013:應對挑戰》,報告分析了老齡化對50多個國家主權評級的影響。在報告發布之際,報告主要作者梅斯米克和全球老齡化協會執行總裁霍丁,共同在紐約召開了對報告及全球化問題的說明會,會上科技日報記者和霍丁先生就科技如何服務老齡社會交換了意見。
中國,離老齡化社會有多遠?
根據標準普爾的報告,2010年中國人口總數為13.41億人,老年撫養率即65歲以上人口與15歲到65歲人口的比率為11.0%。到2050年,中國人口總數變化不會很大,但老年撫養率卻會大幅增長。標準普爾預測,按目前的政策,2020年、2030年、2040年、2050年中國的人口數量分別為13.87億、13.91億、13.61億、12.96億,老年撫養率分別為17.0%,24.0%,37.0%,42.0%。
到2050年,中國的老年撫養率在目前的新興國家中將居于前列。從2010年到2050年,金磚國家中,俄羅斯的人口數量將從1.43億變為1.26億,老年撫養率從18.0%增加到39.0%;巴西人口將從1.95億變為2.23億,老年撫養率從10.0%增加到36.0%;南非的人口數量將從0.50億變為0.57億,老年撫養率從7.0%增加到15.0%;印度的人口數量將從12.24億變為16.92億,老年撫養率從8.0%增加到20.0%。
標準普爾的預測是以各國目前的政策為基礎,與將來的實際數字會有出入,但中國正迅速老齡化卻是不爭的事實。標準普爾對中國老齡化的預測從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報告中也可以得到印證。根據國家統計局今年2月下旬發布的最新人口統計數字,中國2012年15歲到59歲(含不滿60周歲)勞動年齡人口9372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345萬人,占總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0個百分點;60周歲及以上人口19390萬人,占總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表示,這是相當長時期以來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的第一次下降。
科技,能否破老齡化之局?
老齡化問題已成為一些國家的困局,它不但會影響國家的財政穩定、經濟發展,甚至可能影響社會安定。歐洲的德國、法國及北歐老齡化國家,老年人社會保障支出已經占國家每年GDP的20%以上。根據標準普爾的報告,中國2010年的老年社會保障支出占GDP的5.4%,按目前的保障水平,到2050年將達到15.1%。隨著經濟發展后保障程度的提高,支出可能占據更大比例。
未來解決老齡化問題的出路在哪里,是通過提高生育率改變人口結構還是減少老年人的福利?霍丁先生表示,未來解決老齡化問題,科技將發揮關鍵作用。
科技將改變未來社會的形態。20世紀的人們基本上都是到了60歲就退休了,但到了21世紀,人們80多歲可能仍在工作。科技將使人更長壽、更健康。現在在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生的嬰兒,將來都可能活到100多歲,他們到了60多歲仍會精力充沛。如果讓他們60歲退休,后面的三四十年都在自己的公寓中或是高爾夫球場度過,那將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因此,未來的勞動力人口結構,將與20世紀有很大不同。
科技也將使人們的勞動習慣發生改變。現在人們工作多是早出晚歸,每周從家中到單位工作20個小時。將來人們工作的方式可能不是這樣,而是一邊在度假勝地休閑,一邊進行著工作。老年人將來也能勝任更多的工作。
科技未來將給老年人提供很大便利。在麻省理工學院,一位名為喬·科林的科學家領導著一個“老年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得到的第一筆資助來自通用汽車。通用汽車資助他開發一種21世紀100歲婦女開的汽車。在20世紀,老年人遇到的行動不便、視力下降等各種問題,到了21世紀,隨著科技的進步,醫療水平的提高,這些可能都不成問題,到了2025年或者2030年,80歲的人們可能會勝任多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