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辭書學會顧問周明提出,可以將“飄塵”作為PM2.5的學名,且可以2.5微米為界,分為“粗飄塵”和“細飄塵”。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賀克斌則認為,科學技術名詞,首先要考慮其科學含義。“PM2.5表示的是粒徑≤2.5微米的顆粒物,其本質是顆粒物,故應該用顆粒物體系來定名。”
賀克斌的觀點得到不少業內專家的認可。北京大學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胡敏也贊同用顆粒物體系定名。“PM2.5是環境監測參數,既有一次科學含義,也有二次科學含義,且二次科學含義占主導。‘塵’無法涵蓋其二次科學含義,且在多個領域已被用。”
綜合科學性、普及性和應用性來考慮,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伍榮生院士更傾向于將PM2.5命名為“有害的懸浮顆粒物”或“有害的細的顆粒物”。“大一點的叫大的懸浮顆粒物,1.0微米的叫有害超微的顆粒物,總之,要把PM2.5的特性、科學性描述出來。”
目前,關于PM2.5的具體定名尚不能達成一致意見。劉青表示,定義一個科技名詞的難度很大,全國科技名詞委將進一步征求各界專家以及環保、氣象等有關部門的意見,爭取盡快讓PM2.5有一個大多數人滿意的中文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