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開發大數據這一金礦,我們要做的工作還很多。首先,大數據分析需要有大數據的技術與產品支持。發達國家一些信息技術(IT)企業已提前發力,通過加大開發力度和兼并等多種手段,努力向成為大數據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國外一些企業打出免費承接大數據分析的招牌,既是為了練兵,也是為了獲取情報。過分依賴國外的大數據分析技術與平臺,難以回避信息泄密風險。有些日常生活信息看似無關緊要,其實從中也可摸到國家經濟和社會脈搏。因此,我們需要有自主可控的大數據技術與產品。美國政府2012年3月發布《大數據研究與發展倡議》,這是繼1993年宣布“信息高速公路”之后又一重大科技部署,聯邦政府和一些部委已安排資金用于大數據開發。我們與發達國家有不少差距,更需要國家政策支持。
中國人口居世界首位,將會成為產生數據量最多的國家,但我們對數據保存不夠重視,對存儲數據的利用率也不高。此外,我國一些部門和機構擁有大量數據卻不愿與其他部門共享,導致信息不完整或重復投資。政府應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打破數據割據與封鎖,應注重公開信息,應重視數據挖掘。美國聯邦政府建立統一數據開放門戶網站,為社會提供信息服務并鼓勵挖掘與利用。例如,提供各地天氣與航班延誤的關系,推動航空公司提升正點率。
大數據的挖掘與利用應當有法可依。去年底全國人大通過的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是一個好的開始,當前要盡快制定“信息公開法”以適應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現在很多機構和企業擁有大量客戶信息。應當既鼓勵面向群體、服務社會的數據挖掘,又要防止侵犯個體隱私;既提倡數據共享,又要防止數據被濫用。此外,還需要界定數據挖掘、利用的權限和范圍。大數據系統本身的安全性也是值得特別關注的,要注意技術安全性和管理制度安全性并重,防止信息被損壞、篡改、泄露或被竊,保護公民和國家的信息安全。
大數據時代呼喚創新型人才。蓋特納咨詢公司預測大數據將為全球帶來440萬個IT新崗位和上千萬個非IT崗位。麥肯錫公司預測美國到2018年需要深度數據分析人才44萬—49萬,缺口14萬—19萬人;需要既熟悉本單位需求又了解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的管理者150萬,這方面的人才缺口更大。中國是人才大國,但能理解與應用大數據的創新人才更是稀缺資源。
大數據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集中反映,是一個應用驅動性很強的服務領域,是具有無窮潛力的新興產業領域;目前,其標準和產業格局尚未形成,這是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寶貴機會。我們要從戰略上重視大數據的開發利用,將它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有效抓手,但要注意科學規劃,切忌一哄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