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隨著美國宇航局開普勒空間望遠鏡發現越來越多的系外行星候選者,科學家認為可居住的系外行星可能存在宇宙生命,對于此類行星需要重新定義。恒星周圍的可居住區是一個特殊的軌道區間,距離恒星既不太近,也不會太遠,這里的溫度可允許液態水的存在,因此這里可能存在宇宙生命。現在,科學家已經重新定義了可居住的邊界,有些系外行星會被選入候選者行列,而一些系外行星則會落選。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小組負責人拉維·庫馬爾認為重新定義恒星周圍的可居住帶將會對已經發現“宜居行星”數量產生影響,可居住區的定義為能滿足行星表面維持液態水存在的空間,距離恒星較近的軌道環境不能維持液態水的存在,水分會被蒸發,而距離恒星太遠的行星,表面溫度則非常低,液態水就會凍結,科學家認為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先決條件,因此在新的恒星或行星系統的可居住定義中突出了液態水的重要性。
可居住區的新定義基于系外行星大氣數據庫的更新,其中包括了高光譜吸收參數和高分辨率傳輸分子吸收等,這些數值賦予了液態水和二氧化碳的吸收參數,是系外行星大氣屬性的兩個重要特征值,科學家通過這些參數可以推測系外行星是否存在液態水。
但是,有些科學家認為新的可居住區定義并沒有考慮系外行星云層的因素,這會影響對行星可居住性的認定。在我們太陽系中,可居住區的邊界為0.95至1.67個天文單位之間,但是現在已經更新為0.99至1.7個天文單位之間。可居住區的邊界變化意味著在觀測系外行星任務中,可能會由一些系外行星加入候選者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