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近日,來自美國宇航局下屬的凱克空間研究所科學家發布了一篇新文章,介紹了關于如何發射載人宇宙飛船到深空捕捉小行星,并使其成為月球軌道上一顆新的“小衛星”。為了完成該項研究以及相關論證,研究人員與美國宇航局的數個研究機構、科研大學和一些私人研究團隊一起探討這項計劃的可行性,最后他們概述了這項史無前例的“捕獲小行星”計劃實現的可行性研究。
研究人員表示將小行星捕獲并拖拽至月球軌道在最近幾年變得可行,主要歸功于三個方面的科技發展:發現和追蹤小行星的能力;建造宇宙飛船的能力,有能力捕捉小行星的技術;最后則是由幾個小組制定的規劃,科學家預計在2020年發射一艘宇宙飛船捕捉體積較小的小行星,并放置在月球軌道上。捕捉一顆小行星至于月球軌道的計劃可以為更多的研究提供便利,也為開采太空巖石提供了可能。
在他們的文章中,凱克空間研究所的團隊提議使用大力神/阿特拉斯V型(Atlas V)運載火箭發射宇宙飛船,一旦飛船進入太空將緩慢飛行,并通過太陽能提供能量,在目標接近就會有一個大袋子張開“吞下”小行星,而目標行星的寬度不會超過7米,然后宇宙飛船會拖著小行星進入月球軌道。對于這樣的小行星捕獲任務,研究人員認為將耗時6至10年,具體時間取決于與小行星的距離,而具體的費用將接近26億美元,而這個數字并不比登陸火星的好奇號火星車計劃多很多。
最近美國宇航局唯一正式的載人航天飛行任務被命名為“獵戶座”多功能宇宙飛船,這一任務的目的是發射一艘繞月的宇宙飛船。奧巴馬總統也曾暗示,在他的任期內會批準一項與小行星有關的載人飛行任務。在第一次推動小行星進入月球軌道之前,美國宇航局還需要成功完成“獵戶座”多功能宇宙飛船的測試目標,以及讓載人宇宙飛船成功在小行星上登陸。不過這項制造新的小衛星或者近地小行星的任務是高風險的,因為派遣的宇航員到深空會讓他們長期暴露在輻射環境中,并且在缺乏救援的情況下會出現難以預料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