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機構19日在倫敦發布一份報告,評估了環境變化對各國經濟可能造成的影響,認為環境因素應被納入對各國主權信用的評估之中。
這份報告名為《主權信用風險的新視角:把環境風險納入到主權信用分析之中》。聯合國副秘書長、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齊姆·施泰納在報告前言中說,這份報告把自然資源面臨的風險與各國經濟狀況及主權信用聯系到一起,率先嘗試了在用經濟模型評估各國的主權信用風險時,加入自然資源的因素。
這份報告以巴西、法國、印度、日本和土耳其五個國家作為樣本進行分析,得出了兩個主要結論:第一,對那些依賴進口自然資源的國家來說,相關商品的供應能力和價格是不穩定的,這種波動會造成較大經濟影響,商品價格波動10%可能會導致一個國家的貿易收支出現相當于全國GDP總量0.5%的變化。第二,一個國家自然資源的惡化,如土地和淡水的供應能力下降,降幅如為10%,可導致該國貿易收支出現相當于全國GDP總量4%的變化。
報告共同發布機構——“全球足跡網絡”副總裁蘇珊·伯恩斯在報告發布會上告訴新華社記者:“相關風險還有很多,但我們認為上述兩個風險是現在最普遍的,它們會對一個國家的經濟造成實質性的影響,甚至影響到有些國家償還債務的能力。”
她強調,現在到了重視環境問題與主權信用之間關系的時候了,投資者、信用評級機構和各國政府如果能更好地理解這個關系,可以建立更好的中長期經濟規劃,幫助保持經濟的健康和穩定發展。(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