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神經科學家團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革命性方法,以獲得小鼠的全腦神經元連接圖。相關研究成果刊載于10月23日《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雜志上。
該研究小組由冷泉港實驗室安東尼·扎多教授領導,旨在提供一個完整的神經元連接圖。目前獲取此種高精度信息的唯一方法,是利用電子顯微鏡檢查單個細胞間的突觸。但這是一種速度慢、價格貴和勞動密集型的方法。扎多提出的方法是,利用高通DNA(脫氧核糖核酸)測序,以單個神經元的解析度來探求神經回路的連接。
之前,美國科研團隊在哺乳動物的大腦映射連接上已取得一些進展。他們利用注射示蹤染料或病毒的方法,以“中等”分辨率追蹤腦區的神經纖維來描繪神經元連接圖。其他研究小組則是基于用電子顯微鏡按比例放大的方法。
扎多表示,他們將以目前現有的高通量基因組測序儀可讀的數據格式,來呈現神經元的連接。為此,他們開發了一種被稱為“單個神經元連接條形碼”(BOINC)的新工藝。
扎多團隊旨在以超越“中等”的精度,即以一對獨立神經元間的突觸級別來追蹤大腦中的神經連接。扎多表示,正在接受概念論證測試的BOINC條形碼技術,可直接觀察到神經回路進行的計算。實際上,目前大多數神經計算還無法在這樣的精度上被理解,主要是因為無法在哺乳動物身上獲得詳盡的回路信息。
BOINC方法由三個步驟組成。首先,每個神經元都用特定的DNA條形碼標定。僅包含20余個隨機DNA“字母”的一個條形碼,就可標定一萬億個神經元,這個數字已超過了小鼠大腦中存在的神經元數量。第二步著眼于由突觸連接的神經元,并將其條形碼與另一個聯系起來。做到這一點的方法之一是利用一種病毒,如偽狂犬病病毒,它能跨越突觸移動遺傳物質。為了共享跨突觸的條形碼,病毒必須被設計成在其基因序列中攜帶這個條形碼。病毒跨突觸擴散后,每個神經元以條形碼包的形式有效終結,這個條形碼包中包含有自身以及來自突觸耦合伙伴的代碼。第三步則是將突觸連接神經元的條形碼連起來,形成一個單獨的DNA片段,然后用現有的高通量DNA測序方法讀取。這些雙條形碼序列經計算分析,就可顯示出大腦突觸接線圖。
扎多表示,如果BOINC目前正在進行的概念論證測試能獲得成功,其將提供一個顯著廉價和快速的方法來組裝神經元連接體,甚至是哺乳動物復雜的大腦。(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