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測試結果顯示網速快如“火箭”,但實際情況卻是網速慢如“牛車”,網友對此深表無奈。“我的網速究竟是多少?”
近日,中央電視臺《每周質量報告》對居民使用的寬帶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全國固網寬帶用戶達到的實際帶寬僅是標稱帶寬的55%,這意味著,用戶在寬帶上的花費近一半都是冤枉錢。
央視報道稱,北京的蘇小姐由于嫌原先使用的4M(兆)寬帶網速慢,遂將其提升至6M。但錢是花出去了,網速卻沒有得到顯著提升。同樣的情況不在少數,北京的郭先生也感覺家里的6M寬帶與之前安裝的3M寬帶網速相差不大。
與用戶使用感受相反的是,一家名為“英聯寬帶”的運營商在宣傳中強調,用戶購買的寬帶都是獨享的,不會受其他用戶上網的影響。例如,用戶買的是6M寬帶,網速就能保證有6M。
但經過專家監測,蘇小姐家的帶寬最高的時候只有3M,最低的時候甚至不到1M。這說明她使用的寬帶,并非是服務商之前承諾的獨享寬帶,而是共享寬帶:多個用戶共享一條寬帶,上網的人越多網速越慢。
去年年底,國內第三方調查機構DCCI(中國互聯網數據中心)發布的《中國寬帶用戶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絕大部分互聯網用戶所使用寬帶的實際下載速率低于寬帶運營商提供的名義寬帶速率。理論上,使用4M、2M寬帶的用戶,網速應達到512KB/S、256KB/S,但事實上,二者平均上網速度分別為232.7KB/S、142.2KB/S。
對于寬帶不“寬”的現象,專家解釋稱,寬帶屬于壟斷資源,二三級運營商能夠以較低的價格從聯通和電信等一級運營商手里購買一批帶寬,然后以“一帶多賣”的方式提供給終端用戶。而在宣傳上,這些公司往往會故意混淆概念,把“標稱帶寬”當“實際帶寬”兜售給消費者。分析人士估算,運營商倘若真以此價格“貨真量足”出售給用戶,恐怕會虧得“傾家蕩產”。
而對于網絡上流行的幾款網速測試軟件“失靈”的現象,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在微博中稱,“躺著也中槍”。他表示,360測速軟件并沒有故意幫運營商把速度測高,并暗示有運營商搞“小動作”:人為地對測速數據做緩存。
截至目前,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對于此次網絡帶寬問題的報道,均未做出正式回應。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國互聯網網民達到5.41億人,使用4M及以上寬帶產品的用戶比例達56%。
工信部今年將推動“寬帶中國戰略”,爭取到“十二五”末,城市家庭帶寬達到20M以上,農村家庭達到4M以上,東部發達地區的省會城市家庭達到100M。
為配合該計劃,從今年開始,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已經對寬帶進行了免費提速。但另一方面,以北京為例,今年8月份,僅北京市工商局、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共受理涉及寬帶網絡接入類的投訴156件,比7月增加了一半多。而且,投訴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寬帶網速慢,經常斷網,實際網速與合同約定不符。
推薦理由:
經央視曝光后,網絡寬帶“縮水”的話題迅速成為輿論熱點。細心的人會發現,其實,從去年開始,“寬帶不寬”已成為媒體和網民“口誅筆伐”的對象。公眾對于該問題的持續關注,一方面是因為寬帶早已不再是科研機構和少數群體的寵兒,它就像水和電一樣,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種公共資源;另一方面,在現實生活中,互聯網接入行業里“缺斤短兩”、虛假宣傳的現象已經成為一個潛規則和一個難以治愈的頑疾。
在這些現象的背后,真正難以撼動的是壟斷企業的利益分配格局。手握資源的幾家網絡運營商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將寬帶分包給了底下的二三級營運商。運營商有自己的賬本,消費者也有自己切身的感受。但當這二者利益沖突時,沒有自主選擇權的后者往往會成為犧牲的對象。而法律的缺失、監管的無力以及第三方監測的缺位也成為這場沖突愈演愈烈的重要因素。(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