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是收獲的季節。在舉辦第十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的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里,個大粒多的水稻穗子,色鮮飽滿的蘋果、葡萄,花樣繁多的辣椒制品,鮮嫩誘人的蔬菜幼苗,這些農產品將偌大的展覽區裝扮得多彩繽紛,洋溢著豐收的氣息。
對于這些豐富多樣的農產品,更能引起采購商和普通觀眾注意的是它們背后所蘊含的農業科技。正是這些科學技術,為我國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業高效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成為農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良種良法:為糧食增產增添動力
在山東冠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前,聚集著一群前來參觀的觀眾,他們不僅對擺在面前的比一般玉米更大更長的玉米棒子嘖嘖稱贊,還好奇地拿起真空包裝的玉米種子來回翻看,不住地討論:“難道種子也需要真空包裝么?真空包裝有啥好處?”
“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增加產量。”站在一旁的楊建強經理介紹道,“糧食要增產,需要良種和良方的配套,這種真空包裝的種子正是為了配合我們著力推廣的單粒播技術。真空包裝可以更好地控制種子的水分,可將出芽率提高到95%以上,也更易保存;而單粒播技術則會使植株密度合理,抗倒性、抗病性增強,良種配良方,可以將玉米產量提高10%到15%。”
農業科技的發展為我國糧食產量半個世紀以來首次實現“八連增”提供了堅強支撐。近年來,我國累計投入50多億元,在水稻、小麥、玉米等50個農產品產業技術領域構建了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通過實施種子工程,加快選育推廣一批高產、優質、高抗品種,我國目前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5%,并形成了配套的栽培模式,支撐糧食畝產從2002年的293公斤提高到目前的344公斤。
2011年,我國糧食單產增加對總產提高的貢獻率達到85.8%,科技已成為我國糧食增產的主要推動力量。
技術創新:為農民增收保駕護航
“過來嘗嘗我們的葡萄吧,這邊是被評為‘中華名果’的玫瑰香,是有機水果,不用剝皮吃。”在天津濱海茶淀科技園的展臺前,負責人劉娜熱情地向過往的參觀者介紹著展臺上的葡萄。
劉娜來自天津茶淀鎮,這是一個傳統的葡萄種植區,但這幾年,茶淀鎮卻在悄悄發生變化。“這兩年,我們實施了葡萄標準化技術轉化工程,改良了傳統的種植技術,每年光靠葡萄,就能收入三四萬元……”說到自家的葡萄,劉娜興奮地說個不停。
和茶淀鎮一樣,如今,科技進步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推動力量。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提出了農業科技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前列的目標要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中央大政方針的有力指引下,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使得農作物新品種和新的種植技術不斷涌現,一大批農產品深加工關鍵技術難題被攻克并得到大規模應用,主要農產品深加工或二次以上加工比例達到30%以上,有效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成為農民增收的可靠途徑,促進了農民收入實現八年連續快速增長。
成果轉化:讓農業高效更有活力
在貴州遵義的展區里,多種多樣的特色產品吸引著觀眾的眼球:口味多樣的腐乳擺滿了展示架,蘭馨雀舌、君頂紅等包裝精良的茶葉禮盒也占據著展區的一角。據介紹,遵義今年帶來的基本都是經過深加工的農產品。
對于這個特點,遵義展區的總負責人吳剛解釋說:“我們是西部落后山區,基礎薄弱,想要實現農業的快速發展,就必須重視農業科技,走現代化農業道路。我們從全國引進科技人才,政府投資幾個億,用于農業技術創新轉化,扶持了近100家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形成了辣椒系列產品、茶系列產品等兼具地方特色和高科技含量的拳頭產品,走上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