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就在我們身邊。”中科院遙感所郭子祺研究員這樣說。
作為地球科學及應用的一種觀測手段,遙感總是帶給人們一些困惑:它能應用在哪些方面?能為我們做些什么?它又是如何監測的?實際上,遙感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只是它好像總是披著隱身衣,而我們渾然未覺罷了。本期共享科學就揭開遙感應用的這層隱身衣,接著為讀者講述遙感的應用。
——災害遙感——
災情數據即時通
前不久,強臺風“海葵”來襲,造成許多地區出現農田被毀,農業大棚倒塌,農作物在強風暴雨的摧殘下出現死亡的狀況。這時,通過災害遙感,可以準確的劃分出受臺風影響區域,通過氣象預警發布有效信息,人們便可由此對農產品進行防護措施,降低損失。
郭子祺說:“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國已建立了重大自然災害遙感監測評估運行系統,形成了對臺風、暴雨、洪澇、旱災等災害的監測能力,特別是快速圖像處理和評估系統的建立,具有對突發性災害的快速應急反應能力,使該系統能在幾小時內獲得災情數據,一天內做出災情的快速評估,一周內完成詳實的評估。”
在1987年大興安嶺發生特大森林火災時,中國科學院衛星地面站提供的火情現勢衛星影像圖對現場指揮、調度撲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998年長江、嫩江流域發生特大洪災時,航空、航天平臺的遙感實時監測,為指揮抗洪救災、恢復生產發揮了巨大作用。此外,郭子祺還介紹,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全力啟用了航空、航天遙感設備和專業技術人員飛赴前線,第一時間獲取災情信息,哪片房屋倒塌了,哪里河道堵塞了,都一目了然。遙感為抗震救災監測獲取、處理和分析數據,為抗震救災的行動部署提供了基礎依據和重要背景信息。
——農業遙感——
農業統計換新天
“我們要保證國家的糧食足以滿足人民的日常需求,如果出現減產的話我們便需要作出相應的政策調整。”中科院遙感所研究員陳良富說。上世紀70年代,美國開始就利用陸地衛星和氣象衛星等數據,預測全球的小麥產量。相比遙感估產宏觀、快速、準確的優點,傳統的作物估產采用人工區域調查方法,應用起來計算繁雜、速度慢、工作量大并且成本高。
那么,遙感估產究竟是如何操作的呢?“農作物遙感估產包括對農作物生長過程的動態監測、種植面積測算、單位面積產量估測和總產量估測。”記者在采訪中得知,根據生物學原理,在收集分析各種農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光譜特征的基礎上,通過平臺上的傳感器記錄的地表信息,辨別作物類型,監測作物長勢,在作物收獲前,預測作物的產量的一系列方法。
先有“產”才能有“估”。對于整個農業生產鏈來說,遙感的作用可以說是貫穿始終。從最開始的農業資源調查到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再到農業病蟲害監測,這些都要依賴于遙感技術應用。
有一份數據引起了筆者注意“我國每年由于病蟲害造成的損失大約在10%—15%之間”如此龐大的一個數字!遙感技術能否幫助我們及早發現病蟲害,以最快的速度采取防治措施呢?郭子祺說:“遙感技術檢測農業病蟲害,主要依據基于植物受到病蟲侵擾時生理變化所引起的綠葉中細胞活性、含水量等的變化,表現為農作物在反射光譜特性上的差異。這樣,農作物在遭受病蟲危害早期就可以通過遙感技術探測到這一光譜差異,從而解決了農作物病蟲害早期發現和早期防治的問題,這一技術方法也已經應用在森林病蟲害監測和防治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