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副站長曾馥平,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來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木論鄉頂吉村調研時的情景:石漠化嚴重,交通不便,耕地嚴重不足,只能瞅著石頭間隙種點糧食,農民吃的還是玉米糊糊,只能住在茅草屋里。
那是1994年,他作為研究人員被中科院選派到廣西,參與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肯福異地科技扶貧。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呆就是19年。
曾馥平所在的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下文簡稱“觀測站”)建于2000年,位于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九萬大山坡麓地帶,為典型的喀斯特峰叢洼地生態系統。
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面積約54萬平方千米,是全球三大連片碳酸鹽裸露面積最大的地區之一。該地區人口接近1億,貧困人口高達3000萬,是我國最大的貧困地區之一,為典型“老、少、邊、山、窮”地區。其中脆弱的環境基礎就是制約該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改善生態、科技扶貧是喀斯特觀測站自設立之初就積極承擔的兩大任務。
可有關喀斯特的研究很久沒有受到重視。 “之前是黃土高原的時代、黃淮海平原的時代,現在才進入喀斯特時代。”觀測站站長王克林遺憾地說,“現在一說生態建設,北方有黃土高原,南方就有喀斯特。”
推動對喀斯特的研究,尋求生態發展之路,其中就有觀測站這些大山里科技守望者的一份功勞。
從環江縣城出發到下南鄉古周村,車程約一個半小時。除開始一段柏油路外,全是山間起伏的石子路,大多只能容一個車身。
“以前由于人為的開發、放牧、原始耕作,這里到處都是裸露的石頭。” 觀測站的陳洪松研究員在顛簸的車里對記者說,“后來國家實行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的政策,我們來了之后又進行了科學研究,推廣牧草種植和科學種田,現在綠色又回來了。”
在山洼底的古周村,村民們在路邊緩坡地上僅有的巖窩窩里種上了玉米。古周示范區是典型的喀斯特峰叢洼地地形地貌,山石裸露,石漠化嚴重。觀測站研究者通過科學研究,選擇了適合該地生長的木豆、任豆、香椿、竹等進行推廣種植,使得植被覆蓋率提高了7.3%,達到71.89%,土壤侵蝕模數下降了9.5%。
木連站部,這塊占地146平方千米的試驗園區就是科研人員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地方。在試驗區的坡地上,科研人員們每年都要精心耕作。“我們就在這里做試驗,拋荒、火燒、刈割、順坡墾殖,還要種植草本飼料、木本飼料、經濟林、落葉果園、落葉喬木林、常綠喬木林以及封育林。”王克林站說,“總之,就是農民怎么種我們怎么種,農民種什么我們種什么,就是要看看哪種方式有利于水土保持。”
觀測站專家帶來的不僅僅是綠色,更是脫貧致富的希望。多年來,當地養牛依靠天然草場自由散養,牛生長慢,產出率低,也破壞自然環境。觀測站專家們建議大力發展種草養牛業。2008年,環江就成為中國菜牛之鄉,“環江菜牛”遠近聞名。至2011年底,全縣推廣保留種植優質牧草2.82萬畝,配套養牛2.32萬頭,年出欄牛利潤收入4600萬元。
古周村村主任譚鳳章介紹,全村共有八九十戶人家,都跟隨政府和中科院的科技號召,合理耕作,推廣經濟樹種、牧草的種植,發展畜牧業。“我們現在家家戶戶都用上了沼氣,而這錢都是政府出了大頭,我們只是出一點點。”
“當年這里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我們既然來到了這個地方,就是要守護住這里的生態環境,同時也要讓當地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曾馥平副站長回想起環江19年的變化時動情地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