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使用市民卡的城市還有很多,從北京、上海到河北唐山、山東煙臺、江蘇鹽城……目前,國內已有30多座城市正在應用或建設市民卡工程,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加便利。
“無論哪個城市,市民卡建設的關鍵是將各項政府管理職能、金融支付、市政基礎服務等信息和行業應用進行整合,建立數據交換平臺,這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工信部專家童有好認為,打破信息孤島的市民卡體現了電子政務更高水平,也表現出了各級政府執政水平正在提高。
創新支撐“芯”產業
“現在社保卡真先進,卡里個人信息特別全,刷一下就解決全部問題。”重慶市民劉宗林說。去年,重慶就開始推行加載金融功能的社保卡,一張IC卡片既有社保功能,又能當銀行借記卡使用。
從技術角度講,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卡,區別就在于他們的“芯”。IC卡中,最基礎的應用是存儲卡,例如手機卡;安全性能較高的是邏輯加密卡,例如二代身份證;技術含量最高的CPU卡已在社保卡、金融IC卡、市民卡中廣泛應用。
“十幾年前,像社保卡這樣的芯片必須依靠進口。”智能卡制造企業大唐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鵬飛回憶,上世紀90年代末,一張手機SIM卡芯片要200多元人民幣,技術由國外壟斷。“從2000年起,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經濟政策和措施,鼓勵支持信息產業的發展,特別是2009年國務院出臺《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為IC卡行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寬松而又有利的發展機會。”
現在,人手一張的二代身份證中的芯片完全是自主研發,從芯片、模塊,到卡片、卡操作系統及讀寫機具全部由國內廠家提供。二代證身份依靠智能卡技術,內含有RFID(射頻識別)芯片,已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由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大唐微電子等八家單位共同完成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系統的科技創新,還榮獲了200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據統計,到2010年,我國IC卡出貨量近20億張,是2002年的5倍多,國產智能卡占國內市場份額的80%以上。隨著用卡量的增大,我國以應用促發展的智能卡產業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芯片設計、模塊封裝、卡片和讀寫機具的開發生產、卡操作系統以及應用軟件開發,已形成完整的智能卡產業鏈,產業規模快速增長。
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一部分的卡,不僅給國人帶來了方便,同時實現了應用促發展,走出了一條卡產業的科學發展之路。正如國家金卡工程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張琪所言,“一卡在手、走遍神州”,正逐步實現。(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