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利潤使得一些商家在賣出手機后極力向消費者推薦“配件套餐”。有商家介紹,賣一臺蘋果水貨iPhone 4S只賺100多元,而賣一張蘋果貼膜就可以賺80元左右,一個成本50元的蘋果外殼,甚至可以賣到四五百元。更有甚者,有些賣蘋果手機門店超過七成的收入都是來自配件。
標準缺失:高價山寨貨讓消費者“很受傷”
從手機屏幕貼膜到保護殼,從排線到充電器,各類手機配件產品大多價格不菲并且沒有統一標準。在手機配件市場價格不一已成為行業潛規則的情況下,我們不禁要問,手機配件市場因何混亂不堪?消費者為何成“待宰羔羊”?
首先是消費者“好馬配好鞍”的心理給了商家坐地起價的機會。有的消費者花了一筆不少的錢買了一款手機后,總覺得需要買一些附加產品提升檔次,就算多花幾百塊錢也很有面子。正是抓住了消費者這種心理,商家就會盡量抬高價格。事實上,有些手機尤其是iPhone,制作過程中已經進行了嚴格打磨,根本無需貼膜和加外殼,反倒是貼膜后降低了屏幕的靈敏度,會影響消費者操作體驗。
其次,配件市場處于無序競爭狀態,市場規范管理標準尚缺失。目前,手機配件市場準入門檻較低,從生產到出廠,從批發到零售,每一個環節都存在監管的真空,但市場內部如何規范卻沒有建立相關規定,如配件質量把控與定價機制等。在這種情況下,不良商家極易鉆空子,常常指鹿為馬、哄抬價格,甚至賣山寨品欺騙消費者。因此,加強監管、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將是治理亂象的一劑良藥。
當前,手機配件是手機市場監管最薄弱的一個環節,長此以往,或將禍及整個產業鏈的良性發展。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強市場管理和監督,正規廠商也應對假冒偽劣的手機配件產品加大打假力度,消費者更需理性地選擇配件產品。只有這樣多管齊下,才能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