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提速,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表現和必然趨勢,有助于提升我國制造業的效率和國際競爭力。
機械化將會使許多傳統制造業,從勞動密集型行業轉變為資本密集型行業。這個過程中,大中型企業大量使用高端機械設備,能夠產生較好的規模效應,小微企業則會處于相對劣勢。
工業流水線上的工作逐漸被機械甚至機器人替代,產業操作工人將急劇減少,但機器運轉需要維護和保養,專業技術人才需求會提升。
日前,知名餐飲企業湘鄂情發布公告稱,在未來3年將推廣自動化烹飪機器人,采用中央廚房模式。目前其研發團隊已開發出了100多道由機器人烹制的菜肴,已有多家門店開始使用機器人炒菜。湘鄂情公司此舉引起了不少媒體的關注和網友的“圍觀”。
記者調查發現,機器設備在向服務業滲透的同時,傳統的制造業中,機械化、信息化的程度也在不斷提高。近日,富士康公司就表示,將在更多工序中使用機器來替代人工。同時,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也在迅速提高。這不得不讓人感嘆:我國正迎來機械化提速時代。
簡單勞動將逐步被機器取代,我國正迎來機械化提速時代
大規模機械化看似言過其實,但記者的不少走訪,卻印證了這一趨勢。
在北京燕山石化公司,記者發現,無論在原油還是乙烯等化工產品生產車間,偌大的生產車間內只有三五名工作人員并不忙碌地監測設備。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前每個車間的工人可能需要一二百人,但現在設備改造后,工作人員只需要簡單查看設備運行狀況。
走進寧波震裕模具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記者發現,四五百平方米的車間內,工作人員才十余人。公司總經理蔣震林告訴記者,前兩年,公司通過投入1700萬元進行了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原先需要上百人的生產車間,現在十余人操作電腦即可輕松駕馭。
這樣的生產車間,在全國各地已不再鮮見。昔日流水線上忙碌的工人,已然被先進的生產線、專業的生產控制軟件所取代。
近年來,我國農業領域的機械化也是異軍突起。地處江漢平原的湖北省石首,眼下正是中稻插秧之際,水稻田里卻很少見到農民耕作的身影。農民劉光武告訴記者,如今水稻田的耕作從插秧到收割都已實現了機器作業,只有噴灑農藥需要人工操作,現在種水稻的工作量大概只有原來的1/3了。
用工成本上升和“招工難”倒逼企業青睞機器
“機器取代人,一方面是因為裝備制造業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硬件支撐;另一方面,更直接的原因是,用工成本的大幅上漲,使用機器比使用人工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姚同欣說。
湘鄂情公司負責人表示,目前聘請一位廚師一年的花費需要二三十萬元,而購買一臺烹飪機器人的成本僅十幾萬元,此后運行的費用很低。
蔣震林認為,公司購置設備和進行技改,雖然一次性投入較大,但此后運行效率大大提高,也省去了招工難、用工貴的煩惱。
姚同欣認為,近年,我國各行業的機械化水平確實在全面提速,機器取代簡單勞動的趨勢已經較為明朗。
姚同欣指出,在日本等國家工業化的過程中,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升和用工的短缺,也經歷了從手工操作到全面機械化的過程。這也是日本包括機器人制造在內的裝備制造業較為發達的原因。
機械化提速使部分勞動密集型行業轉變為資本密集型行業,小微型制造企業生存難度加劇
機械化提速的時代,將給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帶來什么影響呢?
姚同欣認為,在勞動力成本上漲的背景下,用機器取代人工,這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表現和必然趨勢,有助于提升我國制造業的效率和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