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還都記得,2000年春季十幾場沙塵暴襲擊北京,嚴重時黃沙滿天,能見度非常低。當時,全國沙塵暴也非常嚴重。
為遏制京津及周邊地區風沙危害,2000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緊急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在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山西5省(區、市)的75個縣(旗)實施大規模的生態建設。
工程實施10多年來成效顯著,土壤的侵蝕強度明顯下降,風沙或浮塵天氣明顯減少。北京地區的沙塵天氣總體上呈現出減少減弱的趨勢,從2007年以來沒有出現過較大揚沙天氣。與此同時,風沙源治理地區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型初見成效,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據國家林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到目前,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已取得了五大成效。
一是初步建立了京津地區生態防護體系。建成了四條喬灌草、帶網片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治理工程區已經從沙塵暴加強區變為減弱區。據第七次全國森林清查(2004-2008年)結果顯示,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為15.01%,比第六次森林清查(1999-2003年)時的10.94%增長了4.07個百分點。2010年全國草原監測結果表明,工程區內植被蓋度比非工程區平均提高15個百分點。
二是風沙天氣明顯減少,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北京市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由2000年的177天提高到2010年的286天,10年間年優良天氣數量增加了109天,增加61.6%,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三是植被蓋度和生物多樣性顯著改善。工程區的生物多樣性指數顯著上升,群落層片由單一的草叢植被或灌草叢植被,逐漸轉變為喬、灌、草或灌、草結合的復合植被系統,植被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增強,退化嚴重的荒漠草原區的草地群落經封育后植物種數量由7種增加到11種以上。
四是沙化土地明顯減少,蓄水保土功能增強。據第四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從1999年到2009年,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涉及的5個省區市沙化土地總面積減少116.3萬公頃。隨著林草植被的恢復和覆蓋度的提高,工程區土壤的侵蝕強度明顯下降,土壤風蝕總量比2001年減少了5.2億噸,下降了44%;地表釋塵總量比2001年減少了1352萬噸,減幅為43.4%。
五是經濟社會穩步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據統計,工程區人均GDP從1999年的4687元增加到2010年的27192.7元,增長了5.8倍,年均增長17.3%,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工程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9年1956.3元增長到2010年的4084.8元,增長了1.09倍。據北京師范大學開展的工程效益監測與評估顯示,工程區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
截至2011年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已累計完成林業建設任務10035.8萬畝。其中:退耕還林3422萬畝,人工造林和飛播造林3233.4萬畝,封山育林3380.4萬畝。治理工程區的植被蓋度總體呈上升態勢,最高的年份為2008年,達到55%,比2001年的41%提高14個百分點。植被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增強,提高了防護效益。
曾沙化最嚴重的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變化十分顯著,通過10多年的治理,全縣林地面積由2000年的54萬畝增加到現在的181.6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現在的28.73%,林草植被綜合蓋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現在的80%以上。現在的多倫已是滿眼綠色,再現青山綠水景象。(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