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珊瑚礁生態系統受到徹底的破壞,就會產生一系列諸如‘多米諾骨牌效應’的問題:海洋生物食物鏈遭到破壞,海洋生物多樣性下降,海水對岸礁侵蝕加劇等等。”雷新明說。
1996年,印度哈恰拉島被海水淹沒,成為世界上第一座從地圖上消失的有人居住的小島。2010年,印度和孟加拉為主權歸屬爭執了30年的新穆爾島也被海水淹沒。同時,南太平洋上湯加王國北部,陸地面積達115平方公里的瓦瓦烏等34個島嶼,也面臨著珊瑚滅絕的危險。
遭受人為和自然的雙重壓力,珊瑚死亡的例子越來越多。大面積死亡將會帶來什么影響?“這就要從珊瑚的海洋生態功能說起了。其中,它最重要的一個功能是維護海洋生態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后果將不堪設想。”雷新明說。
據雷新明介紹,一個健康的珊瑚礁會給海洋生物提供一個庇護所,很多海洋魚類和無脊椎動物都會在珊瑚附近生活,并維持其健康的食物鏈。如果珊瑚消失,也會帶來某些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動物的滅絕。此外,珊瑚礁對岸礁保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珊瑚礁的保護,那么海水對岸礁的侵蝕將會非常嚴重。
“今年五月份考察發現,徐聞珊瑚礁海岸每年都會被侵蝕后退好幾米,以前海邊的房子現在基本上都被海水侵蝕,成為真正的‘一線海景房’”雷新明說,從國土安全的角度來講,比如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整個島上都是珊瑚,“如果珊瑚消失,就好比國土消失,后果不堪設想。
何以拯救? 科學營造一個適應珊瑚的生存環境
有科學家表示,保護珊瑚采取人工修復始終只是輔助手段,南海珊瑚島礁的永續發展關鍵還是需要依靠其自然修復。
具體怎么做?雷新明說:“首先要嚴格按照珊瑚保護相關規定條文加強執行力,其次對近岸礁捕魚作業等進行監管,再次加強珊瑚保護區的建設,還有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加強對珊瑚礁健康狀況的長期監測與研究。”
據了解,在南海島礁面臨危險時,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的科學家早在7年前就已經展開對珊瑚礁修復的研究。目前生態修復工作主要針對造礁石珊瑚本身,包括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種。
“單純依靠人工填海防風固島的方法會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毀滅性的破壞,珊瑚繁育技術是島礁生態修復的最佳手段。”據中科院南海研究所研究員黃暉介紹說,“目前這項技術主要是在一些實驗區和示范區進行。目前該所在海南三亞有約4000平方米的實驗區,在西沙群島的范圍要更大一些,實驗區為1公頃,示范區則達到100公頃,目前我們正在這些區域進行修復工作,而且我們已經三次成功的完成了對大亞灣三處海域的造礁石珊瑚的移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