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天氣預報那樣,空間天氣預報也是基于人類對空間環境的不斷監測,從而對其增加了解和認識,掌握一定的變化規律,然后通過對已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預測出空間環境的未來變化趨勢。”日前,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空間天氣預報臺臺長薛炳森告訴記者。
據薛炳森介紹,作為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陽就像一個不斷噴發的原子彈,沖擊著地球的磁場和電離層,從而對地球周圍的空間天氣產生巨大影響。“空間天氣擾動的源頭是太陽,通過跟蹤分析太陽表面黑子活動區的結構、輻射特征、磁場構型等,能夠預測其未來爆發耀斑、噴出物質的可能性;通過研究分析太陽表面冕洞的發展,可以預測未來若干天地球附近太陽風的狀況,然后通過模型計算出各種來自太陽的擾動傳播到地球附近引起空間環境的變化,包括高能粒子、地磁場、電離層、高層大氣等——這就是基本的空間天氣預報過程。”
不過,薛炳森強調,隨著人們對空間天氣影響的認識逐步加深,航天科技人員對空間天氣的不利影響采取了相應的應對措施。“例如,在保障‘神十’發射運行工作中,空間天氣預報的作用就是合理估算空間天氣對飛船各系統的影響,以指導相關部門采取正確應對措施,降低擾動因素對飛船發射運行的不利影響。”
據悉,針對此次“神十”執行任務的特點,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除了提供常規的太陽、地磁和電離層預報產品外,還向有關用戶提供重點空間天氣中期滾動預報、高層大氣環境預報、電離層TEC現報等產品。
“因此,與以往相比,本次空間天氣保障任務的特點就是預報的標準化,并形成了支持用戶任務過程設計的能力。”薛炳森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