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溫室”的主要運作模式是:在干旱地區抽取海水,海水一方面用來為空氣加濕和降溫,另一方面利用太陽能加熱設備在蒸發過程中揮發掉鹽分,產生適于澆灌植物的淡水。最后,剩余的潮濕氣體被釋放出溫室,改善溫室外植物的生長環境。海水蒸餾過留下的鹽和其他成分可以加工再利用,或直接倒回海中。
用佩頓的話說,“理論上,我們簡單的技術能把撒哈拉沙漠變回森林,正如它6000年前的模樣。問題在于各個國家是否愿意將它列為政治議題。”
佩頓現在家鄉倫敦東部一棟三層建筑的屋頂修建實驗溫室。他在環保人士圈中名聲赫赫,今年11月,他獲得英國皇家藝術協會授予的“皇家工業設計師”頭銜;早些時候,“海水溫室”在英國最大的減緩氣候變化獎“氣候周”的最佳產品類別中奪得頭獎。
佩頓的實驗帶給紹姆韋貝爾靈感。他說:“盡管他的方法顯然是閉門造車想出來的,而且他的實驗項目沒有一個真正投入運行———事實上全都半途而廢———他的創意還是有著不容忽視的發展潛力。”
前途無量
對佩頓的實驗理論和環節加以改良后,紹姆韋貝爾的“陽光點滴”獲得成功,在全世界得到廣泛認同。
澳大利亞政府資助的海水淡化研究所負責人尼爾·帕爾默贊賞“陽光點滴”說:“這些人居然堅信自己能夠做到這一切,這本身就已足夠勇敢,富有冒險精神。用他們的方式種植糧食,無需擔心任何風險,不僅洪澇、霜降、冰雹之類問題影響不了生產,連缺水問題都不在話下。而且,從經濟角度看,這具有可行性,還可以無限升級,因為這里(澳大利亞)不會出現陽光或海水匱乏的問題。這一切都非常有吸引力。”
“陽光點滴”團隊信心十足,認為其事業“前途不可限量”。
“首先,我們都很年輕,雄心勃勃,我們挑選新人時也是按這個標準。我們已經向那些因循守舊的園藝師、經濟學家和超市采購員們證明,我們的做法行得通且有商業可行性,現在還有可能在這些封閉、可控的溫室環境中培養出蛋白質食物。這意味著能夠喂飽全世界,一點都不夸張,”“陽關點滴”項目經理、來自荷蘭的水利工程師賴尼爾·沃爾特貝克說。
如今,“陽光點滴”已跨越實驗階段,成功培育的西紅柿、辣椒和黃瓜等蔬菜產量以噸計,并已進入奧古斯塔港蔬果雜貨店,作為高端環保產品售賣。按照澳大利亞的規定,由于并非生長于天然土壤,“陽光點滴”的農產品不能歸類于“有機食品”,但它在栽培過程中不使用殺蟲劑和化肥,且賣相甚佳,對消費者頗有吸引力。公司正打算進一步拓寬領域,用同種技術生產魚肉、雞肉等蛋白質食物。
“陽光點滴”在南澳大利亞的項目18個月以來運行良好,聲名鵲起,投資機構和連鎖超市紛紛派人前往奧古斯塔港考察,以至于當地為數不多的旅館和餐館人滿為患。
“陽關點滴”準備在澳另建一座耗資800萬英鎊、占地8萬平方米的大型溫室,計劃年產280萬公斤西紅柿和120萬公斤辣椒。同時,公司還在卡塔爾開展新項目,打算進一步推廣這種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