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冀中子弟兵母親李杏閣(右)給隱蔽在地道里的傷員送飯
眾所周知,抗日戰爭中的敵后武裝堅持獨立自主的游擊戰,不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但另一方面,敵后抗戰必須有穩固的根據地作為依托。毛澤東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強調,根據地“是游擊戰爭賴以執行自己的戰略任務,達到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之目的的戰略基地。沒有這種戰略基地,一切戰略任務的執行和戰爭目的的實現就失掉了依托”。而為了保持根據地,敵后武裝有時就必須對一些重要設施和駐地進行堅決的保衛戰,這些戰斗的成敗往往決定了根據地能否鞏固,意義同樣不容忽視。
依托地形,堅決固守
孫子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對裝備不佳的敵后武裝而言,有利地形是其用于削弱日軍火力和機動優勢的重要手段。在良好地形的基礎上,我軍還會進一步構筑堅固而巧妙的工事,進一步加強地形方面的優勢。

新四軍在父子嶺戰斗中繳獲的戰利品
黃崖洞位于山西黎城以北45千米處的深山里,海拔1600多米,四周懸崖峭壁,溝壑縱橫,進入黃崖洞的道路是在山壁上鑿出的棧道,兩面都是深達百余米的絕壁和蜿蜒曲折的山澗,易守難攻。1939年7月,八路軍在此設立規模龐大的兵工廠,并利用周圍地形修筑完備的工事,光各種塹壕便長達9000余米,隱蔽部和碉堡190多個,明碉暗堡間形成交叉、直射、側射、仰射、俯射的火力網。1941年11月,日軍動用一個旅團的兵力強攻黃崖洞,八路軍總部特務團依托地形節節抵抗,殲敵1000余人,粉碎日軍破壞兵工廠的企圖。此戰,敵我傷亡比達到6∶1,“開創了中日戰況上敵我傷亡對比空前未有之紀錄”。
抗戰期間,八路軍進行了曠日持久的黃河河防作戰,充分利用黃河天險,或擊敵于東岸渡口,或擊敵于航渡中,使日軍無法進犯陜北。1938年3月,日軍第26師團2000余人進占保德后,直撲神府渡口,企圖強渡黃河。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6團第3營在黃河西岸應戰,不但猛烈射擊敵船,還派出迂回部隊渡過黃河,在東岸襲擊日軍側后,迫使其放棄渡河。1939年5月初,日軍第20、37師團2000余人分兩路向警備第5團第3營一個連、涼水巖第2營兩個連的防區進犯。5月6日拂曉,日軍占領河東陣地,繼而在飛機掩護下渡河,八路軍依托工事還擊。激戰三日,筋疲力盡的日軍被迫退回出發陣地。

八路軍東渡黃河
層層設防,逐次退守
毛澤東多次強調游擊戰爭的指導原則是保持部隊的主動性和靈活性,“靈活地使用兵力,是轉變敵我形勢爭取主動地位的最重要的手段”。即便是相對固定的要地防御戰,我軍也往往采取層層設防、逐次退守的方式,減少日軍發揮優勢火力的機會。
1940年10月初,日軍第15、116師團各一部和偽軍向皖南進犯,企圖摧毀新四軍軍部駐地云嶺,占領繁昌、南陵、涇縣、青陽等縣城。當時保衛軍部的只有老一團和三團少數部隊,而新四軍軍部的可用之兵也只有特務營下屬三個連,其余都是機關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