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路軍在古長城上設機槍陣地
抗戰期間,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敵后戰場的戰斗究竟是怎么打的,很多人并不了解,加上近年來“抗戰神劇”的誤導,更讓敵后戰場變成撲朔迷離的神秘領域。本系列文章將帶你領略敵后抗戰軍民不拘一格、機變靈活的作戰模式,重新認識那些英雄的卓越表現。
早在抗戰爆發之初,毛澤東就指出:“今日我軍……有一種自己的拿手好戲,在這種拿手戲中一定能起決定作用的,就是真正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才是決定制勝敵人、援助友軍的唯一無二的辦法。”事實上,早在土地革命時期,紅軍就依托山地打出許多精彩戰例。抗戰期間,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同樣發揮自己的這一特長,把山地變成自己的“主場”,如魚得水。這其中,山地伏擊戰作為消滅敵人最有效的方式,留下了最多經典的戰例。
以己之長,克敵之短
之所以選擇山地作為伏擊主戰場,很大程度上是由敵后抗日武裝的特點所決定的。毛澤東在所著的《游擊戰爭》一書中提到:“選擇伏擊地區,以利于發揮自己最大威力、不利于發揮敵人最大威力為原則。”“因之,選擇伏擊地區時應注意下列各點:(1)有良好的隱蔽,使游擊隊容易看見敵人,而敵人不易看見游擊隊。(2)有良好的地形,使游擊隊便于出擊敵人,而敵人不便于攻擊游擊隊。……”
眾所周知,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一直面臨裝備較差、數量不足的困難,尤其重武器極為匱乏,若與日軍在平原地區拉開架勢正面交鋒,將處于極大劣勢。但另一方面,八路軍也繼承了工農紅軍的諸多優良傳統,例如紀律嚴明、作戰勇敢、作風頑強、戰術靈活。而在山地作戰中,有利地形加上出其不意的攻擊,能使日軍在裝備上的優勢難以發揮,恰恰符合毛澤東所提出的戰術要求。
1937年發生的黃崖底伏擊戰就體現了這一特點。黃崖底位于山西昔陽縣以東,是典型的河谷地帶,谷地兩側懸崖陡峭,非常利于設伏。11月初,日軍第136聯隊1個大隊由九龍關向昔陽進犯,八路軍第129師判定日軍會經過黃崖底,遂以第771團在黃崖底以南風居村設伏,第772團在黃崖底以東鞏家莊高地設伏。2日,日軍進至伏擊區,八路軍立即開火,日軍搶占高地未果,于是退守黃崖底河谷,其間日軍三次想攻上山頭,但都被居高臨下的八路軍打退。此戰,八路軍斃傷日軍300余人,自身傷亡僅30余人。
而抗戰首勝的平型關戰斗更是典型的山地伏擊戰,八路軍集中第115師主力,在平型關周圍山地設伏,充分發揮地形優勢,迅速分割包圍日軍,最終殲敵1000余人,大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抗戰的士氣,也提升了自身對日作戰的信心。

黃土嶺戰斗中的八路軍迫擊炮
神機妙算,出敵所料
山地伏擊的優點我軍知道,敵人也知道,但為什么八路軍、新四軍等敵后武裝的伏擊卻總能成功呢?正如南宋名將岳飛所言:“陣而后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我軍指揮員對于伏擊戰術的運用可謂爐火純青,無論地形選擇還是時機把握,每每讓人擊節贊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