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食保障不是單純吃飯問題,而是一項綜合性工作,表面上是“一張嘴”,實質上是“一盤棋”,涉及基層建設方方面面,關系部隊保障力與戰斗力、士氣與風氣、管理與治理。第75集團軍某旅修理營注重增加伙食保障附加值,把抓伙食與抓訓練、抓教育、抓風氣結合起來,取得明顯成效,其做法值得借鑒。
提到伙食,有一個說法耳熟能詳——“好伙食能頂半個指導員”。近日,筆者聽說除此之外,第75集團軍某旅修理營又流行起三句順口溜,便前往一探究竟。
趕到修理營時正值午飯時間,該營官兵剛剛結束一上午高強度的訓練,走進飯堂看到應時應季的一桌美食,渾身的疲憊頓時減輕了不少。
營干部肖祥峰掰著手指介紹,為了讓官兵吃飽吃好吃出戰斗力,他們按照“早餐講營養、午餐重質量、晚餐抓調劑、飲食求平衡”原則搭配伙食,確保膳食科學、營養均衡,道理很簡單——“戰士肚里有油水,訓練才能冒汗水”。肖祥峰笑著對筆者說:“你不是來采訪順口溜的嗎?這就是我們營官兵集體創作的第一句!”
“既看重‘色香味’,也關注‘卡路里’。”炊事班班長朱亮補充說,他們在搭配伙食時,堅持能量供給跟著訓練任務走,官兵訓練消耗多少就補充多少,始終保持“戰力十足”。
前不久,該營組織武裝越野訓練,炊事班結合訓練計劃,根據官兵劇烈運動后體內乳酸堆積的實際,在制訂食譜時,專門增加牛肉、胡蘿卜等食材,獲得官兵一致好評。中士齊少聰對筆者說:“我們現在是進了飯堂哈哈笑,上了沙場嗷嗷叫。”
第一句順口溜有了著落,第二句又是什么呢?筆者想到午飯時該營干部都是最后打飯,便為此詢問副教導員。他說:“‘營連干部最后打飯’既是營黨委的硬性要求,也是大家的自覺行動,因為打飯排在最后,了解情況就能靠前。”
據了解,除此之外,該營干部還善于從飯桌上掌握官兵思想動態,及時做好一人一事工作。去年除夕夜,之前從未出過遠門的新兵張志杰非常想家,情緒低落,指導員悄悄給他端上一碗螺螄粉,用“家鄉的味道”緩解了他的思鄉之情。
采訪中,筆者聽到這樣一個故事:該營郭排長今年年初體檢時發現某個部位出現病變,前些日子經過手術治療出院歸隊。營里不僅安排他住進“戰友康復之家”,還量身定制了營養餐。郭排長感動地說:“沒想到組織上考慮如此周到細致……”
“伙食里面有政治,帶著溫度和感情把‘通往人心的工作’拓展到食堂、延伸到飯菜,讓一日三餐暖胃更暖心。”副教導員告訴筆者,他們堅持為病號送上營養餐,為新兵制作迎新席,為家屬提供團圓飯,為功臣備好慶功宴,讓官兵感受“家的溫暖”,真正吃出幸福感、吃出凝聚力。聊到這里,第二句順口溜脫口而出——“戰士吃飽又吃好,思想教育沒煩惱”。
下午5點左右,筆者回到飯堂觀察晚飯準備情況,剛好看到幾個人正在飯堂門口對當天采購的食品進行驗收。肖祥峰介紹,他們是由給養員、基層風氣監督員、廚房值班員、炊事班長組成的驗收小組。風氣監督員認真核查采購物資種類、數質量及賬目,其他成員對各類食品進行核驗、稱重。隨后,驗收小組與供應商對驗收結果簽字確認。
“過去,個別驗收人員責任心不強,不能嚴格把關、不敢較真碰硬。”基層風氣監督員劉傳龍回憶說,有些帶有外包裝的蔬菜水果表面看沒問題,但菜心果肉已腐爛變質,還有一些冷凍食品驗收時看上去正常,解凍后卻出現異味。
“驗收小組的工作,直接關乎官兵‘舌尖上的利益’!”肖祥峰說,根據相關法規,該營規范形成“對、看、稱、留”四步法,明確驗收標準,要求質量不合格的堅決退貨、限時補發。在此過程中,依托智能電子秤和視頻監控系統,加強全流程電子化管理、全過程視頻化監管,把住官兵健康安全飲食的第一道關口。
走進就餐區,一個公示欄十分醒目。筆者上前細看,只見5月份各項主副食支出一目了然,每天食材消耗情況記錄得清清楚楚。肖祥峰告訴筆者,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認識到——“好伙食彰顯好風氣,好風氣保證好伙食”。這就是在他們營流行的第三句順口溜。(唐浦釗 周曉鋒 張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