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某駐訓場,空軍地導某旅組織任務分隊官兵開展裝備撤收架設考核。號手張振洋帶領編組成員快速完成作業,全程用時較以往明顯縮短。
“行動速度更快,作業效率更高,裝備操作更順暢,與‘作戰保障研究班’前期的努力分不開。”走下考場,張振洋指著雷達車上新加裝的折疊式登車梯對筆者說。
據了解,該型雷達車原本只配有一把隨車梯,但官兵作業時需從車體不同位置登車,為此他們要多次搬抬調整隨車梯位置,不但耗費時間,而且存在安全隱患。有的號手為節省時間,試圖不借助隨車梯直接攀登上車,但因操作平臺較高,攀登難度大,好幾次發生磕碰。
“到了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若在搬抬隨車梯上耗費過多時間,勢必影響作戰進程,甚至貽誤戰機。”一次調研中,該旅領導了解情況后表示。在隨后召開的座談會上,他們組織官兵圍繞“如何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快速登車”展開討論,并將梳理匯總的意見建議上報至旅“作戰保障研究班”。
“我們認真分析大家的意見建議后,沉到訓練一線走訪調研,在此基礎上對裝備進行革新。”該旅“作戰保障研究班”成員、一級上士李正達說,他們將解題設想上報旅黨委獲得批準后,嘗試在雷達車車體兩側各安裝一個可折疊的登車梯,并結合模擬試驗調整安裝位置和設計尺寸。
最終,一款符合官兵操作習慣、不影響裝備一體化效果的登車梯出現在訓練場,極大方便官兵登車作業。
“基層官兵身在一線,對戰斗力建設存在的問題感受更真、認識更深,往往能提出正確的破題思路、管用的解題招法。”該旅領導說,前些年,他們通常用一個個“計劃”“方案”“路線圖”,管理培育人才隊伍;現在,他們主動走到人才隊伍中,面對面聆聽意見建議。尤其是隨著新裝備大量列裝和部隊實戰化訓練深入推進,該旅不斷拓寬人才作用發揮路徑,為他們施展才華、開展實踐創新提供更大空間。
工作中,該旅注重集聚基層“群蜂智慧”,鼓勵官兵從部隊建設實際和練兵備戰需求出發,聚焦解決制約戰斗力建設的瓶頸問題提建議、獻良策;遴選一批任務經驗豐富、綜合素質突出的戰勤參謀、專業技師、軍士骨干等,組成“作戰保障研究班”,重點就官兵提出的意見建議、革新構想、創意設想等,開展可行性論證和技術攻關;圍繞“問題分析、理論指導、技術攻關、實裝驗證、經驗總結”建立完善工作機制。
為解決某型運輸裝填車夜間作業容易暴露的問題,高級工程師李巖根據官兵革新構想設計出微光彩帶,不僅為號手開展作業提供了標識,而且增強了夜間作業隱蔽性;某型電源車車載工具箱攜帶物資難以滿足作戰需求,某連維修班班長趙壯結合戰友建議,使用加固材料為其加裝支撐桿、滑道等零部件,不僅實現了工具箱擴容,而且提高了維護保養便利性……同時,該旅還與科研院所、裝備廠家等建立合作機制,請他們為官兵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專業指導,并幫助鑒定評估相關成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探索,該旅“作戰保障研究班”不斷總結經驗、改進工作流程,逐步建立起規范有序的運行機制,尤其是聚焦作戰保障深研細究取得初步成果,不但為提升練兵備戰實效作出了貢獻,而且幫帶培養了一批人才“苗子”。在該旅,先后有10多名取得革新成果的官兵受到上級表彰,參與研發車輛自行裝卸載輔助設備的駕駛員曹宇被表彰為“北疆兵匠”,研創多項警衛課目訓練法的班長李想被評為“崗位先鋒”。
“近段時間,機關正組織研究班骨干成員為官兵做巡回報告,進一步營造研問題、鉆專業、善革新的濃厚氛圍。”該旅領導說,他們還將在總結前期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綜合考量官兵遂行任務情況、參加比武競賽表現、專業崗位實績等因素,對全旅高素質專業人才進行精準“畫像”;通過基層單位推薦、機關考察把關、黨委考核遴選等程序建立“尖子人才庫”,并及時跟進抓好專業培訓和能力升級,為充實壯大“作戰保障研究班”做好人才儲備。(劉若男 康佳偉 歐陽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