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戰區某部官兵和“愛心軍嫂團”來到清河小學,為學生捐贈書籍。郭本沖 攝
南部戰區某部駐地,有彝、傣、苗、布依等26個少數民族聚居。多年來,該部積極與駐地少數民族群眾開展共建交流活動,為幫扶村援建基礎設施,開展醫療幫扶和助學活動,助力當地阿細部落可邑村打造“中國最美休閑鄉村”。2024年1月,該部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
進入6月,上半年入伍新兵即將下連,南部戰區駐云南某部領導籌劃著邀請駐地文化旅游、民族宗教等部門工作人員來營區,為新兵宣講駐地少數民族民風民俗。
先要有了解,才能有認同——南部戰區某部駐地少數民族人口數約占總人口的45%。每年新兵到來,該部都會開展宣講、組織新兵到駐地博物館參觀,全面了解駐地民族文化。
“駐地的彝族群眾比較多。”該部助理工程師劉悅說,“為了在共建活動中和少數民族群眾拉近距離,我們組建了‘劍鋒’特色少數民族民俗文化隊,學習彝族傳統歌舞。”作為增進民族團結、繁榮強軍文化的舉措,該部按照“一營一品”模式打造“阿細跳月”“硭鼓舞”“嘎光舞”等6支特色少數民族民俗文化隊,共有100多名官兵參與。去年,在該部聯合駐地開展的八一軍民共建晚會上,民俗文化隊官兵穿上色彩鮮艷的彝族服飾,與駐地群眾手拉手共同起舞。
牽起的手,是魚水深情的寫照,也是振興幫扶的承諾。
2008年,該部與駐地清河村建立幫扶關系。當時清河村人口2000余人,有彝、苗等多個少數民族群眾居住,群眾收入來源單一,大部分都是深度貧困戶。
幾經考察,該部與駐地協調選定桃樹種植作為清河村的主導產業,并邀請專家為村民開展桃樹種植專業技術培訓,幫建愛民農貿市場和桃樹種植示范園。如今,該村早紅桃種植面積達1.2萬畝,成為所在鎮“四個萬畝”高原特色農業產業之一。
托起致富的夢想,點亮求學的希望。近年來,該部還積極助推清河小學的建設發展,為學校修建遠程教室、圖書室、文化長廊和軍事訓練體驗場。2021年,清河小學掛牌“八一愛民學校”。
今年“六一”國際兒童節到來之際,該部官兵和隨軍家屬自發成立的“愛心軍嫂團”代表一起來到學校,為學生們送來學習用品和慰問品,和他們一起上社會實踐課、書畫課。
“我們軍嫂團經常有這樣的活動,比如到學校為學生們上音樂課,還為村里的少數民族孤寡老人提供志愿服務。”軍嫂李雨萌說,“我們隨軍來到這里,也想為當地群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對于我們駐邊境民族地區部隊來說,維護好民族團結是保證邊境地區穩定的重要責任。”該部領導介紹,自部隊移防以來,他們結合民族地區特點,堅持用黨的民族政策指導思想行動,與駐地干部群眾共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各項工作。
“能有現在的發展,多虧了部隊的幫扶。”清河村黨支部書記徐榮華,是一名退役軍人。這些年該部對清河村的幫扶,他都記在心里。“駐地號稱‘西南福地’,有部隊一路幫扶我們走上振興路,是我們的幸運。”徐榮華說,“‘七彩云南’之所以多姿多彩,就是因為民族文化各具特色而又彼此交融。今后,我們還會繼續和部隊官兵攜起手來,唱響民族團結‘七彩歌’。”(張原菘 郭本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