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春日,中部戰區空軍地導某旅組織訓練考核過程中,首次探索實行“考核任務卡”組考模式。某營戰勤班拿到兵器“故障卡”后,3名骨干又按照“戰損卡”退出戰斗,由班組成員接替排除故障。班長何智杰坦言,這種模式隨機組合、臨機性強,很多場景平時預想不到。
“戰場復雜多變,戰機稍縱即逝,官兵必須練就過硬制勝招法。”該旅領導介紹,以往他們主要采取依案考核方式,考核內容相對固定、考核方案提前下發,容易出現專考專練、突擊強訓等情況。今年初,他們借鑒基地化演訓模式,針對防空作戰情況突然、對抗激烈等特點,制作背景、對抗、機動、戰損、特情、故障等6類“考核任務卡”,通過隨機組合,模擬復雜戰場環境和戰場態勢,從難從嚴組織訓練考核,錘煉提升部隊打贏能力。
為確保考核貼近實戰,該旅深入調研官兵訓練中遇到的重難點問題,并邀請院校專家、一線骨干參與制訂“考核任務卡”,規范評分細則。記者發現,“考核任務卡”對背景條件、完成時限、人員物資等,都有明確要求。官兵抽取“考核任務卡”后,從自主作戰籌劃到作戰行動實施,按作戰流程參加全要素全流程考核。考核以任務卡形式,將機動轉移、戰斗準備、偽裝防護等訓練課目嵌入其中。
“考核任務卡”組考模式,能全面檢驗官兵專業技能水平、班組應急處置能力,讓考核更加貼近實戰。考核中,上等兵張健中臨時替補為主戰號手,結果兩處故障定位判斷失誤。這讓他看清了自身差距:“只有平時練過硬,關鍵時刻才能頂得上。”某連剛排除一起兵器故障、完成兵器架設,又臨時受領機動任務,被考核組指出偽裝防護意識不強等問題。該連連長復盤時說:“我們只有做好各類情況預想和處置預案,先敵一步、快敵一招,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未來戰場立于不敗之地。”
“指揮棒”直指實戰需求,立起實戰實訓“風向標”。該旅某營營長告訴記者,通過“考核任務卡”模式組考,他們進一步摸清了訓練短板和差距不足,制訂訓練計劃也更有針對性。前不久,該旅攜手兄弟單位開展對抗訓練,官兵動中聯、擾中通、抗中打的全程作戰能力進一步提升。(高思峰 李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