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急,多管齊下,讓國人樂于接受
受觀念影響,我國民間素有“不把土豆當主糧”的說法。而事實上,馬鈴薯主食開發極有利于改善中國人的膳食營養結構。中國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孫慧生介紹,馬鈴薯除了營養價值豐富,還富含膳食纖維,脂肪含量低,有利于預防高血壓和糖尿病。
聯合國糧農組織很早就把馬鈴薯當作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并在種植面積、科研投入上給予其主糧地位的保證。目前,歐洲國家人均年消費馬鈴薯穩定在100斤至120斤,俄羅斯人均年消費量更是高達340斤。
在我國,受消費習慣等因素影響,馬鈴薯生產消費呈現增長速度不快、生產水平不高、發展參差不齊等特點。
要讓馬鈴薯真正“變身”主糧,首先要解決口感和工藝問題。國人吃慣了水稻、小麥、玉米,現在要把馬鈴薯加工成國人樂于接受的主糧,需要科學規劃,合理推進,用傳統的主糧加工方式加工馬鈴薯制品,讓其真正走上大家的餐桌。
其次是市場推廣。目前,我國馬鈴薯平均畝產1150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不到發達國家的一半。“造成馬鈴薯產量低的原因,一是缺少良種,二是缺少良法。”孫慧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