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空某飛院二旅警衛戰士張亮和副哨站完午夜這班崗,回到“無人售貨”超市選購一袋速凍餃子,看了看價格表——9元,想到身上沒有零錢,他索性將10元錢投入收款箱,在賬目明細本上登記,打開電磁爐燒水,短短數分鐘,兩碗熱氣騰騰的餃子驅走了冬日的嚴寒。
“無人售貨”帶來不小的便利,也引來不少的爭議:有人不交錢甚至從公開的收款箱里拿錢,怎么辦?會不會出現奢侈無度,亂花錢的現象?超市盈利又該如何分配?
“部隊遠離市區,戰士外出名額受限,購物很不方便。”談起“無人售貨”超市,警衛連指導員馬耀武拉開話匣子,“以前晚上執勤回來,戰士們餓了就偷偷啃點方便面、吃點小零食,既不利于健康也打擾別人休息。報請上級同意后,我們設立了這個24小時開放的超市,并備齊微波爐、冰箱等基本設施。”
指著貨架上的各種生活用品,馬指導員說,“從貨架陳列到商品種類,再到物價確定等等,都是戰士集體研究決定,不為盈利,只圖便利。”這時,一個透明的“收款箱”映入記者眼簾,里面裝滿5角、1元的紙錢和硬幣,也不乏50甚至100元大鈔。“沒有售貨員、監控器,投幣找零全憑自覺,說實話剛開始我們心里也犯嘀咕。”
“雖說‘無人售貨’,但從創建至今從來‘不差錢’,有時甚至還會多出不少愛心捐贈。”該連分管采購的戰士譚長旭引用小品《不差錢》中的臺詞打趣說,“有時戰士購物找不開零錢,就先存儲在里面,有時干脆就不找零了。”
有這樣一件事讓小譚記憶猶新。在一次采購的時候,不小心打碎了幾個雞蛋,他本沒有在意,心里想著核賬時再把錢補上,可到月底卻發現錢沒少反而多了,細心的小譚查閱了賬目明細表后發現,原來那天一起搬貨的林福亮把打碎的雞蛋加到了自己賬上,就是怕到時對不上賬大家互相猜忌,影響集體形象。
事情雖小,感人至深。馬指導員把小超市的故事搬上了教育大課堂,引導大家如何對待集體榮譽,啟發大家樹立怎樣的消費觀。那堂課結束,連黨支部新決議公布于眾:超市盈利除做年底獎勵優秀士兵外,其余用于“陽光育鴻”捐資助學活動。
“‘陽光育鴻’既幫助別人,更教育了官兵自己。”馬指導員舉例說,戰士王楠就是一個典型。家境殷實的王楠從小嬌生慣養,超市開業后,明細賬上消費明顯比其他人多,但從邸明珠家回來以后,卻好像變了個人,改掉了大手大腳的習慣,工作也比以前上進得多。
馬指導員提到的邸明珠是該連開展“陽光育鴻”活動的幫扶對象。前不久,王楠作為官兵代表去駐地八家子鄉邸明珠家獻愛心,當看到身患白癜風的邸明珠既要照顧智障的母親、臥床的父親,還要賺錢艱難地完成學業后,備受教育。
眾多爭議被一個個愛心之舉劃上了句號,“無人售貨”超市正不斷匯聚愛心與信任的正能量,向軍營內外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