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北京衛戍區某警衛師萬人千車走出城市,轉戰冀蒙兩地,在生疏地域擺兵布陣,參加野外實兵對抗演習。
搏殺異常激烈。演習中,該師某團七連三班擔負左翼助攻任務。為方便隱蔽行動,他們放棄乘車,徒步奔襲。突破“敵”第二道防線時,官兵已經筋疲力盡。此時,他們發現藍方一個反坦克班準備撤退,便決定快速接近追剿。翻過一個又一個山包后,他們將5名精疲力竭的“敵人”圍堵在一個凹地里。
一天上午9時整,槍聲、炮彈爆炸聲、發動機轟鳴聲打破了大草原的寧靜,一場帶戰術背景的合成營實彈檢驗開始了。在營長王克瀾的指揮下,炮兵分隊對“敵”指揮所和炮兵陣地實施壓制射擊,坦克連隊對“敵”裝甲目標實施火力打擊,不到一小時就突破兩道防線。演習結束,導演部通報戰果:坦克和步兵分隊實彈命中率均在良好以上。
堅守值勤哨位,警衛城市重要目標,是該警衛師官兵的主要任務。此次為何整建制開赴野外演兵場,像野戰部隊一樣鏖兵大漠?該師指揮員告訴記者,未來戰爭已經突破地域界限,拱衛城市的衛戍部隊也必須具備野外征戰的過硬本領。
從執勤哨位走向大漠沙場,官兵們依然訓練有素。被烈日炙烤的坦克內,師裝甲團大學生士兵毛勁飛一絲不茍地操作火控系統;前沿陣地上,師武裝偵察連班長劉恒濤在地洞里潛伏了3天3夜,無論烈日暴曬還是蚊蟲叮咬,他都一直堅守著。
演習中,為迷惑對手,師指揮員成功開設并巧妙偽裝基本指揮所后,命令“假指揮所”向后方移動。這個金蟬脫殼之計不僅有效隱真示假,還分散了“敵”偵察機的注意力。
實兵對抗進行到膠著狀態,師裝甲科科長傅昊帶領一個裝步連和一個坦克連,擔負穿插迂回任務。面對“敵”層層攔阻,如何選擇穿插迂回路線?再三斟酌,傅昊作出一個大膽決定:從雨裂溝迂回。這個雨裂溝坡度很陡,路面坑洼不平,被藍方視為“天險”,沒有部署防御兵力。
這是一次考驗技術更考驗膽量的穿插。上坡行駛時,裝甲車最大爬坡斜度與雨裂溝斜度幾乎相當,一不小心就可能翻車。傅昊謹慎指揮駕駛,戰車完好無損地沖出雨裂溝。當穿插分隊如神兵天降般出現在藍方核心地帶時,藍方指揮所只好倉皇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