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美國海軍而言,F-35C將接替F/A-18C/D的制空和攻擊任務,以及老舊的A-6所承擔的戰術武器投放和縱深攻擊任務。同時,F-35C還應與新服役的F/A-18E/F一起承擔制空和攻擊的雙重任務。但目前艦載型F-35C和F/A-18E/F的精確搭配方式仍沒有敲定。在接替A-6時,F-35C將用作夜間、低空突防的中型攻擊機,這一點同A-6的設計任務一樣。但是,F-35C還要具有白天攻擊的能力,在執行這類任務時,F-35C必須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而不是靠厚重的裝甲來降低戰斗中的損失。為此,F-35C應具有隱身和遠距離發射導彈的能力。
周期拖延與費用激增的怪圈
不過,由于科技密集型裝備必然是經濟密集型裝備,高技術武器的開發和制造費用呈現越來越高的增長態勢。從F-15戰斗機4700萬美元的單機造價到F-22的1.3億美元的單機采辦金額,可以說,在武器裝備更新換代的同時,其費用也是呈幾何級數遞增的。而正因為高技術武器裝備的造價居高不下,才誕生了以降低采購及使用費用為主要開發重點的JSF研制計劃。JSF計劃在開始時是典型的低成本低風險裝備發展計劃。美國空軍預計以3000萬美元的單價購買1763架常規起降型JSF。美國海軍則預計將以每架3800萬美元以下的價格采購480架多用途的艦載型JSF。美國海軍陸戰隊總計將采購609架短距起飛垂直降落型JSF。但是,后來的事實告訴我們,美國軍方的上述價格目標只能是一廂情愿。
在項目進行過程中,由于進度拖延、設計中采用了大量不成熟的新技術,采購量一減再減都影響著最終價格。當初F-35之所以會只定了3000~5000萬美元的單價,其實是建立在聯合研制和盟國大量采購的基礎之上。但由于多個盟國對F-35價格暴漲、研制進度嚴重拖延表示不滿,未來更不排除減少采購數量的可能,然而采購數量的減少也就意味著每架飛機要負擔更多的研制經費,結果成本控制陷入了更加嚴峻的惡性循環。
截至目前,F-35的平均單價仍然超過1億美元,盡管洛馬公司近期發布消息稱該項目的總費用將有可能從原來預計的1萬億美元降低到8600億美元,從而可以使戰斗機的單價大大降低,但是目前也只有F-35A的單價低于1億美元,而F-35B和F-35C都高于這個價格。
F-35項目告訴我們,面對冷戰后新的安全環境所帶來的嚴峻挑戰,受美國安全戰略全面調整的驅使,美國國防工業體制發生了顯著的適應性變化,這種變化對于美國而言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也為全球軍事工業的發展指明了一個大體方向、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鑒的范例。
一些啟示值得深思
作為一個空權至上的國家,美國憑借著強大的空軍稱雄半個多世紀,對該領域的任何決策失誤都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然而,將所有的先進技術以及海、空的要求都集合在一架不算大的單發飛機上,這是非常困難的,就像一個嬰兒的誕生,需要母親做出十月懷胎的辛苦努力一樣。但最終的F-35卻并不是一個健康的嬰兒,超重、成本過高,還有一大堆惱人的技術問題。所有這些還需要技術人員的智慧來解決。不過這辛苦并不只是單單出自于飛機自身,還有來自于美國國會和媒體的持續關注,從選擇的承包商到不切實際的高度通用性,從生產計劃的延誤到單機成本的暴漲,每個方面都有足夠的噱頭,當然還有國會內的刺耳反對之聲,公眾激烈的反應充斥著美國媒體。面對著一方面要盡量控制成本,另一方面還要解決新技術帶來的困難的雙重壓力,無論是美國軍方還是洛馬公司都是非常痛苦的。雖然目前還沒有危及整個項目的發展,但這種危險曾一度瀕臨爆發。美國防部并非第一次在先進開發項目接近裝備部隊階段喊停,早些年的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RAH-66“科曼奇”直升機,2008年FCS系統大部分落馬,而F-35一度也被諸多專家看做這類清單中的又一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