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行研發的殲-15“飛鯊”艦載機在“遼寧艦”上順利完成首次起降,標志著“遼寧艦”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一時間,全國刮起一股狂熱的航母風,以“航母style”為代表的中國航母地勤指揮起飛姿勢更成為廣大軍事迷爭相模仿的經典動作。
境外媒體感受最多的卻是“震驚”!在他們看來,艦載機起降對于毫無經驗的中國海軍而言,至少要花一兩年工夫才可能攻克,未料中國人在“遼寧艦”開始服役僅兩個月就做到了!
打造 “空中飛鯊”
“飛鯊”團隊,這個響亮的名字是殲-15的研發和制造團隊的統稱。這個團隊的帶頭人就是剛剛以身殉職的該型號研制現場總指揮,中航工業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羅陽。
殲-15是我國第一代多用途艦載戰斗機,具有作戰半徑大、機動性能好、載彈量多等特點,可根據不同作戰任務攜帶多型反艦導彈、空空導彈、空地導彈以及精確制導炸彈等精確打擊武器,具有全海域、全空域打擊能力,被譽為兇猛強悍的“空中飛鯊”。
日本《外交學者》分析,一旦殲-15和對手卷入近距離纏斗,其大推重比和翼載荷低的優勢將得到發揮,絕對是“危險的對手”。而有關專家也認為,我國的殲-15各項性能可與俄羅斯蘇-33、美國F-18等世界一流主力艦載機相媲美。
研制殲-15的日子里,羅陽帶領整個團隊沒有休過一個像樣的節假日。2011年,中航工業沈飛公司軍機科研生產任務極其繁重。在研制周期短和生產難度高的情況下,羅陽帶領大家開創了新的研制模式,在提高研制質量的同時,大大縮短了研制周期,創造了新機研制提前18天總裝下線,從設計發圖到成功首飛,僅用10個半月的奇跡!
據殲-15的總設計師孫聰介紹,以往軍機的研制是由飛機設計研究所和制造企業兩個單位先后承擔完成的。而在“飛鯊”團隊里卻不分你我,不分先后,大家聯合設計,聯合制造。這成了“飛鯊”屢屢創造奇跡的關鍵。
正是在以羅陽為代表的“飛鯊”團隊的努力下,中國航空工業實現了從陸地到海洋的跨越!
飛行員選拔堪比航天員
除了“飛鯊”團隊,還有一群人對艦載機的順利起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就是艦載機的飛行員。
自首位艦載機飛行員戴明盟成功著落后,不長時間里,又有4名飛行員相繼駕駛殲-15飛機,順利完成了在“遼寧號”上的阻攔著艦和滑躍起飛。這意味著我國的艦載機飛行員已經“批量生產”。
身處波譎云詭的大海之上,艦載機起飛著艦的條件和環境十分苛刻和復雜。從使用航母至今,美國艦載機飛行員已死亡1000多名。因此,艦載機飛行員的選拔和訓練及其嚴格。美國人甚至認為,航母艦載機飛行員比航天員更難培養。
為了選拔出我國航母首批殲-15艦載戰斗機飛行員,海軍會同空軍、工業部門、科研院所及醫療系統的有關專家,在海、空軍殲擊機飛行員中進行了層層篩選。
技術關。首批艦載機飛行員年齡在35歲以下,飛過至少5個機種,飛行時間超過1000小時,其中3代戰機飛行時間超過500小時,且多次參加過軍兵種聯演聯訓、重大演習任務。
身體關。艦載機在勾住阻攔索的瞬間,飛行員會承受巨大的載荷,對頸椎、腰椎和脊柱都會產生影響。由于慣性,血液還會加速向頭部涌去,飛行員眼前會出現“紅視”現象……這對身體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心理關。飛行員在起飛時會產生加速撞墻的感覺。著艦時,為了防止掛索失敗,艦載機飛行員必須大油門下滑著艦……每一次起降,都是過“鬼門關”,對飛行員的心理產生極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