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特約撰稿 程家棟
本月早些時候,英國《飛行國際》網站爆料稱,巴基斯坦空軍自中國引進的ZDK-03中型預警機,將在年底前交付使用。這則消息很快為中巴兩國媒體廣泛轉載。分析認為,巴軍即將獲得的該型預警機,與解放軍此前列裝的空警-200預警機在技術上有著緊密聯系;對中方而言,它不僅是出口創匯的利器,更是完善本國空防體系的重要一環。
預警機研發講求高低搭配
中國預警機的發展,曾經歷了20世紀60年代“大躍進”和90年代“全力引進”兩個階段,卻都功敗垂成。前者曾在蘇制轟炸機的基礎上改造出“空警1號”試驗機,因性能不佳而下馬。后者試圖從以色列引進“費爾康”預警機,但因美國阻撓,以方于2001年終止了合同。面對嚴峻的空防形勢,中國預警機研發只剩自力更生一條路可走。
今年5月出版的香港《亞太防務》雜志載文稱,在項目論證過程中,軍工部門曾就載機類型產生分歧。有人認為,鑒于我國地域遼闊,宜直接上馬大型預警機;另一部分人則強調,預警機技術復雜,加之俄羅斯可能切斷大型載機的供應,應按照“裝備一代,預研一代,開發一代”的穩妥原則,先研制中型預警機,以滿足部隊急需;況且,我國在中型運輸機方面有足夠積累,適合以其為平臺快速開發。
從此后的事實來看,決策部門采取的是“雙管齊下”的做法——少數大型預警機用于區域預警,中型預警機則大批生產,靈活部署,兼用于出口。經過努力,今天的中國空軍同時擁有了空警-2000大型預警機和空警-200中型預警機,形成高低搭配的兵力格局。
“高新工程”瞄準國際水平
至于國產中型預警機的誕生過程,國內外媒體近年來也有所披露。按照臺灣《全球防衛雜志》的說法,2001年,陜西飛機制造公司接到任務,要求在運-8C型運輸機基礎上開發特種平臺,即外界所謂的“高新工程”。而與陜飛搭檔協作的預警雷達科研團隊,則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某研究所牽頭。
2003年,搭載雷達的新型預警機首飛成功。出于保密考慮,國內媒體當時的報道口徑比較含蓄——“該型號工程的研制成功……為今后在這一平臺上改進改型所需性能更為優良的各種特殊用途的飛機,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前景。”
在去年國慶閱兵上,空警-200和眾多國產戰機一道,終于在世人面前公開亮相。香港《鳳凰周刊》在分析其性能時,稱中方借鑒了瑞典“愛立眼”雷達的特點,在雷達體制上采用先進的相控陣形式,即使有30%的發射模塊失效,仍可維持基本探測功能。
耐人尋味的是,搭載“愛立眼”雷達的瑞典“薩伯2000”預警機,同樣被列入了巴基斯坦空軍的采購清單。外界依照該機的基本參數推測稱,空警-200可在距基地200公里處持續活動7到9小時。執行巡邏任務時,它通常在6000至7000米高度飛行,此時雷達最大探測距離為300至450公里,可同時跟蹤200批次以上目標。
為巴軍引進殲-10打前站
《亞太防務》指出,空警-200絕非中國預警機研制的終點,在解決有無問題后,軍工部門正朝著性能精進的目標邁進。從2007年開始,網絡上就流傳搭載碟型天線的某新型預警機的照片,這種設計有助于縮小探測盲區,可能代表了空警-200未來的發展方向。
去年底,巴基斯坦空軍參謀長蘇萊曼上將表示,要滿足巴空軍主力JF-17戰斗機以及未來從中國進口殲-10戰斗機的預警指揮需要,巴方謀求向中國購買配套的中型預警機,機型代號正是ZDK-03。值得注意的是,出口型預警機在雷達頻率、目標跟蹤數量、處理能力方面做了優化,以應對來自鄰國空軍的壓力。如今,英國媒體的消息,表明巴基斯坦可能引進ZDK-03,也顯示國產中型預警機的前景十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