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以下簡稱諾格公司)對外宣布,由該公司為美國陸軍打造的“一體化作戰指揮系統”(IBCS),在經歷多輪測試后獲得初始作戰能力。未來部署后,美陸軍將使用該系統對“愛國者”“薩德”等防空反導系統進行統一指揮與控制。
追求“體系”作戰
“一體化作戰指揮系統”,是美陸軍多年來傾力打造的一款防空反導指揮系統,也是美軍提升防空反導作戰能力的重要嘗試,還是其推動實現“聯合全域指揮控制”的重要步驟。
當前,美陸軍防空反導作戰力量主要由“薩德”末段高空攔截系統、“愛國者”中遠程防空反導系統和“復仇者”近程低空防御系統組成。雖然各系統內部已實現深度協同,但不同系統之間缺乏協同,無法在探測跟蹤、目標識別、指揮交戰等方面實現跨系統深度協同,進而影響美陸軍推進一體化防空反導作戰體系的建設。
“一體化作戰指揮系統”采用開放式架構和模塊化設計,并借助中繼設備,在統一“交戰中心”的指揮控制下,實現對不同防空反導系統作戰要素的連接,構建分布式防空反導作戰體系。通俗來講,這套系統能夠對不同反導系統的雷達與發射器進行整合,通過一體化火控網絡獲取雷達信息,指揮發射系統對來襲目標發起打擊,實現真正的一體化作戰指揮與控制。
效能有待檢驗
“一體化作戰指揮系統”于2010年開始研制,2015年先后完成2次飛行測試,驗證了該系統整合不同反導系統、對抗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作戰能力。
2019年底,該系統完成攔截巡航導彈的跨域聯合作戰能力測試,2022年底通過初始作戰評估。今年4月,該系統進入全速生產階段。隨后,美陸軍宣布其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然而,作為一個龐大且復雜的防空反導體系,“一體化作戰指揮系統”在開發和演示階段遭遇重重困難,系統可靠性難以保證,有效性也尚待驗證。為節省經費,美軍在測試中多次使用由民用發動機改造的靶彈,即便如此,測試成功率仍無法得到保證。另外,對于未來實戰中出現的電子對抗、飽和攻擊、高超音速導彈等眾多復雜因素,該系統能否有效應對還很難說。總而言之,其實戰水平難言樂觀。
部署駛入快車道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美陸軍尚未正式裝備“一體化作戰指揮系統”,但已展開其海外布局。
今年6月底,美國國務院批準總額達150億美元的對外軍售項目,向波蘭出售“愛國者”中遠程防空反導系統。這是美國第二次向波蘭出售該系統。同時自去年起,美國已開始向波蘭交付與該系統配套的“一體化作戰指揮系統”,用于提升反導系統性能,相關操作培訓已經展開。美國向波蘭交付“一體化作戰指揮系統”的時間,不僅比原計劃提前2年,還打破了美軍武器裝備在投入使用前不對外出售的慣例。
另外,美陸軍在2024財年預算申請中確定使用“一體化作戰指揮系統”升級關島防空反導力量。美導彈防御局表示考慮將“一體化作戰指揮系統”和“宙斯盾”系統集成,提升后者對彈道導彈和高超音速導彈的探測跟蹤能力。種種跡象表明,美陸軍“一體化作戰指揮系統”的實戰部署即將步入快車道,未來發展值得關注。(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