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C-17運輸機向關島運送“末段高空區域防御系統”。
10月27日,美國國防部發布2022年版《導彈防御評估報告》的解密版本。美國媒體稱,該報告重申美國本土導彈防御的首要地位,重點提及關島的防空反導建設,作為拜登政府關于導彈防御的綱領性文件,對于指導美軍防空反導系統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不過,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這份報告相比之前的版本仍是老調重彈,而且缺乏明確的執行計劃。
著力渲染無人機威脅
據介紹,這是美國首次同時發布《國防戰略》《核態勢評估報告》和《導彈防御評估報告》。這3份報告的保密版本于今年3月提交美國國會,最新發布的解密版本共80頁,其中《導彈防御評估報告》占17頁。美官員表示,拜登政府同時發布3份報告,有利于美軍在強化威懾力和風險管理等事務上采取統一、協調的方法。
2019年,特朗普政府發布了上一版的《導彈防御評估報告》。2019年版報告與2010年版《導彈防御評估報告》保持著高度的連續性,但首次將導彈防御計劃置于大國競爭背景下。2022年版《導彈防御評估報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美國當前的導彈防御政策。相較而言,新版的篇幅有些“縮水”,內文僅12頁、4700字。而2019年對外發布的版本內文有100頁,總計28834字。
2022年版《導彈防御評估報告》分5個部分,分別是引言、不斷發展的空中和導彈威脅環境、戰略與政策框架、加強與盟友和合作伙伴的國際合作、結論。報告尤其強調美軍應關注“更全面的空中和導彈威脅”,特別提及無人機系統。報告認為,無人機系統具有廉價、靈活、可消耗等特點,可以進行戰術級攻擊,也可以完成大規模打擊。報告稱,無人航空器具有與巡航導彈相似的殺傷力,可以從廣泛的區域發射且很難被發現,再加上對手通常不認為無人機具備與巡航導彈相同的打擊效果,使其成為實施戰術級打擊的首選裝備。同時,隨著無人航空系統的技術不斷發展,其使用范圍將進一步拓展。
此外,新型威脅還包括航天飛機和能夠進出大氣層的部分軌道轟炸系統。報告稱,美國將繼續發展針對高超音速導彈威脅的主動和被動防御系統,搭建持久且具有彈性的傳感器網絡,以探測識別高超音速武器并實施攔截。
首要任務是本土防御
報告重申,本土導彈防御是美國導彈防御的首要任務。美國將繼續升級和發展陸基中段防御系統。該系統主要包括位于地下發射井內的44枚陸基攔截彈,其中大部分部署在阿拉斯加州的格里利堡,少數位于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太空軍基地。此外,該系統還包括天基和地面傳感器網絡,以及一個綜合性的指揮控制系統。
報告認為,美軍需要繼續開發下一代攔截彈,預計將于2028年左右部署,并逐步取代當前裝備的攔截彈。美國國防部官員表示,目前計劃購買20枚新攔截彈,2023財年預算已為此劃撥28億美元。美國媒體認為,美軍陸基導彈防御系統主要用于應對來自中小國家的彈道導彈威脅,“不足以對付大國的核武庫”。
報告關注的另一個重點地域是關島。報告稱,關島是“美國本土的一部分”,并且是“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關鍵作戰后勤樞紐”。而傳統觀點認為,美國本土不包括關島。報告稱,在國土防御范圍內,任何對手對關島或其他美國領土的攻擊,都將被視為對美國的直接攻擊。報告認為,關島是重要的區域力量投送平臺和后勤節點所在地,因此需要優先落實已經在建的關島導彈防御系統建設升級計劃,同時通過與盟國和伙伴國在聯合防空和導彈防御方面加強合作,提升地區防御力和威懾力。
諸多問題懸而未決
2022年版《導彈防御評估報告》在結論部分提出,自50多年前美國開始開發首個彈道導彈防御系統以來,進攻性空中威脅和導彈威脅的演變速度很快,預計未來10年內相關武器的使用范圍和復雜性將成倍增加。為此,美國的綜合防空反導系統必須是全面的、分層的、機動的,“未來的防空和導彈防御系統必須更具靈活性、生存能力和經濟可負擔性,并強調分散和機動,以削弱對手導彈的威脅”。
盡管這份報告言之鑿鑿,但分析人士普遍認為,美國的此類報告越來越像應付差事。首先,針對關鍵問題缺乏時間表和階段劃分。有美國專家表示:“報告提出保衛關島需要裝備高超音速防御系統和太空傳感器,但沒有給出具體的時間節點來評估它們能否在10年內啟用。”
其次,報告中的部分內容含糊不清。比如,未能澄清美國針對大國導彈的防御政策。報告雖然重申之前的立場,即完全依靠核威懾而不是導彈防御來保衛本土免受大國的彈道導彈攻擊,但隨后承諾將關島作為本土的一部分進行防護,還提出利用防御系統保衛本土免受大國巡航導彈的攻擊。
此外,這份報告難以改變美國國會的態度。報告強調要與其他國家在先進技術,如高超音速武器領域展開競爭,而美國參議院反對為導彈防御局正在開發的用于攔截高超音速導彈的“滑翔段攔截彈”提供額外資金,未來也很難為此類項目劃撥大量經費。(梁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