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會與別國分享中東權力
近期美國對敘利亞要不要動武的話題,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中國由于在中東的巨大石油利益也備受關注。大家在觀望中國政府對美敘沖突的應對態度與立場,也希望透過這一事件看到美國和中國的中東政策變化。
北美頁巖氣革命的成功使得美國能源獨立有了可能性。未來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需求利益總體將下降,該地區的權力關系也將隨之發生變化,中東進入了新地緣政治博弈期。它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權力關系的核心即中東地區國家自身在劇烈變化過程中。2010年年底起,中東爆發了“阿拉伯之春”,發生了一系列以“民主”和“經濟”等為主題的反政府運動,這次轉型規模巨大、影響深刻。加之由于頁巖氣、油砂的開發技術成熟并開始商業化生產,打破了歐佩克和石油消費國組織之間的二元博弈,中東被裹挾進了后石油時代。
影響中東地區權力關系的關鍵因子美國,其中東政策開始出現搖擺。美國的“大中東”戰略試圖用軍事打擊加和平演變,對中東實行改造,將西方民主模式和價值觀強行移植到傳統的中東國家政體內,并從根源上消除伊斯蘭極端思想和勢力。但美嚴重低估了中東問題的復雜性。2012年美駐利比亞大使被襲身亡,國內一片罵聲,美國不得不重新審視中東政策。
權力結構中異軍突起。中國與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由于對中東石油的替代選擇少,在該地區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高。中東新地緣政治博弈,取決于美國在多大程度上愿意與其他國家真正分享其在中東的權力。美國宣布對敘實施有限軍事打擊,這表明美國不愿意同中國等國家分享權力,只愿意它們分擔維持中東地區安全的義務。美國的“再平衡戰略”應更多詮釋為調整戰略重心的軍事和經濟部署,保持其在中東與亞太地區的戰略“雙重心”的絕對影響力。
美國的中東利益主要包括三部分。一為經濟利益。美國仍需從中東進口石油,并通過石油與美元掛鉤產生利潤,鞏固美元金融霸主地位。以沙特為例,沙特是美國石油進口的主要來源。美國既可以通過沙特在歐佩克的作用影響全球石油市場特別是油價,又可借沙特石油資源遏制新興國家的崛起。二為盟友利益。2006年-2011年從中東進口石油總量排名來看,名列首位的是日本,其次是歐洲地區,然后才是中國與美國。美國的中東政策核心利益有一條,即保護盟國在中東的石油利益,這是美國吸引盟友并與其形成利益共同體很重要的手段。三為國內猶太利益集團的利益。該集團在美國內擁有巨大影響力,能左右美國政治經濟政策。偏袒以色列幾乎是二戰以來美國中東政策中的主旋律,猶太利益集團的推動是驅使美國積極支持以色列的動因,它們不會允許美國棄中東而去。
綜上所述,美國不會將中東權力交給其他任何一國。美國對敘軍事打擊有著同科索沃戰爭同樣的“一石二鳥”般的效應:既維護所謂的正義與人權原則,又試探中俄在該地區的政策走向;既維護其在該地區地緣政治中的絕對權力,又試探中俄在該地區承擔保障地區安全義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