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美導彈各有賣點
實際上,韓國軍方的選擇也掀開了國際市場上新一輪防區外打擊武器的銷售熱潮。由于地面防空系統日趨豐富,對空火力封鎖也越來越密集,各國空軍不愿拿昂貴的戰斗機實施高風險突防,就必須使用能在敵方火力圈外投送的機載彈藥,讓其自行闖關。
除了歐洲的“金牛座”,俄羅斯和美國等傳統軍售大國當然也不會放棄該領域的潛在市場。目前,俄羅斯國營武器出口公司正大力推銷Kh-38巡航導彈。該導彈綜合采用慣性制導和“格洛納斯”衛星制導,彈長4.2米,彈徑310毫米,射程為3公里至40公里。盡管Kh-38的射程明顯比“金牛座”短很多,但按照俄方的宣傳資料,由于全球大部分常規野戰防空武器的防御圈不到40公里(俄羅斯是世界頭號防空武器供應商),40公里是防區外武器的較合理射程。況且防區外打擊武器也并非射程越遠越好,隨著射程延長,命中誤差也會增加,導彈還必須攜帶更多燃料,反而會降低威力。
至于美國,目前美國雷神公司正在積極推銷“斯拉姆-增敏”(SLAM-ER)巡航導彈。該導彈已在韓國空軍有所裝備,但因為“特殊原因”,韓軍的“斯拉姆-增敏”導彈未能形成完整戰斗力。最讓韓國人詬病的是該導彈的“名義射程”高達278公里,可他們在屢次實彈射擊中都未能在該距離上準確命中目標,這也是韓國人改弦更張,重新選擇“金牛座”巡航導彈的原因之一。
不過,美國人依然對自己的“斯拉姆-增敏”導彈充滿信心,因為該導彈有三大“獨門絕技”:一是擁有目標選擇能力,導彈內置多通道全計劃模塊,將預先準備時間從5-8小時縮減為15-30分鐘,具有多次任務的信息輸出,可在飛行途中迅速調換打擊目標;二是戰斗部采用鉆地彈頭,可打擊諸如地下炮兵掩體之類的永備工事;三是采用類似“戰斧”巡航導彈的新型彈翼,大大改進導彈的空氣動力特性,可以適應高空飛行,并能進一步提高導彈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