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中國人民歡度中秋、國慶雙節期間,美國海軍宣布,以“喬治·華盛頓”號航母和“約翰·斯坦尼斯”號航母為中心的兩支航母戰斗群,正分別前往東海和南海執行作戰部署任務。同時,運載22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博赫曼-理查德”號兩棲攻擊艦和兩艘護衛艦也在菲律賓海轉悠。美國大批兵力兵器匯集到太平洋相對較小的區域,究竟意欲何為?
美航母實施“極限部署”
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海軍官員10月7日表示,“喬治·華盛頓”號航母戰斗群已經開始在東海中日爭議島嶼附近活動。“約翰·斯坦尼斯”號航母戰斗群在稍遠一些的南海活動。每艘航母上都配備有80多架戰機,而且航母戰斗群通常都包括有導彈巡洋艦和驅逐艦、潛艇和供給船。在附近的菲律賓海,約22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登上了兩棲攻擊艦“博赫曼-理查德”號和兩艘護衛艦。這些海軍陸戰隊員都配備有兩棲突擊車、輕型裝甲車、炮、直升機和“鷂”式戰斗機。
事實上,軍事專家認為,此次美國將2艘航母部署到亞太地區已經是一種“極限部署”。目前,美軍的“企業”號和“艾森豪威爾”號兩個航母戰斗群正部署在中東,美軍在地中海和大西洋至少各部署一艘航母,再加上游弋在東海和南海的“喬治·華盛頓”號和“約翰·斯坦尼斯”號,美軍已海外部署6艘航母。一般而言,能維持60%的航母正常部署就是很高的后勤保障狀態。美海軍現有11艘航母,如今實際在外值勤部署達到6艘,正好是極限水平。
雖然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的一位發言人說,這次訓練任務和航母部署不見得與中日島嶼爭端的緊張局勢有關,但是,各國評論認為,這次美國把航母和海軍陸戰隊部署在最近因島嶼爭端而局勢緊張的東海和南海不僅與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和中東危機有關,而且也與中國與部分周邊國家的島嶼之爭有關。
對于亞太地區的“領土糾紛”,美國一直聲稱的官方立場是“不介入”。美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還呼吁爭議雙方保持“頭腦冷靜”,應用和平方式解決爭端。似乎表明美國不支持島嶼爭端擴大化和復雜化。然而,已有美國官員清楚表明美日安保條約適用釣魚島,美軍還在局勢緊張的情況下與日本舉行包含“奪島內容”的聯合軍演,其中對日本的支持和鼓勵之意昭然若揭。
打破平衡方能“再平衡”
今年1月出臺的美國新軍事戰略宣稱美國戰略重心向亞洲轉移。但此表述引發國內外爭議,認為“轉移”一詞歧義太大,隨即改為“再平衡”,意在強調美國從未離開亞太地區,只是在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后,對關注重點的重新調整。今年6月2日,美國防長帕內塔在第11屆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發表《美國對亞太的再平衡》演講,重點談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作用以及如何推進“再平衡”的新軍事戰略。
帕內塔解釋說,美國的“再平衡”首先是歐亞地區戰略的平衡,即認為亞洲將取代歐洲成為美國的戰略重點。其次是軍事戰略的平衡。即更加注重海軍和空軍,到2020年前,美國海軍力量將改變在太平洋與大西洋“五五開”的部署格局,將60%的戰艦部署在太平洋;大部分巡洋艦、驅逐艦、潛艇與瀕海戰斗艦部署在太平洋,航空母艦數量增加到6艘。再次是部署方式的平衡。即不再像冷戰時期那樣建設新的大型永久性基地,而是與盟友及伙伴國協作,通過接受臨時任務,參加聯合軍演、訓練和行動,確保伙伴國提供港口、機場和其他設施供其使用。這種做法花費少成本低,伙伴國的政治反對相對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