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方網5月18日消息:美國戰略新聞網5月16日刊文稱,中國有望在5-10年內擺脫對俄制噴氣式發動機的依賴。
文中指出,最新的衛星照片顯示,中國海軍航空兵已開始裝備國產的殲-11戰斗機。這種戰斗機是俄制蘇-27的“非法復制”版本,曾引發俄羅斯方面的嚴重不滿。
中國曾于1995年斥資25億美元從俄羅斯購得了自行制造200架蘇-27的許可權。根據中俄雙方的協議,俄方應負責提供機載電子設備和發動機,而中方則根據俄方提供的許可生產戰機的其他部件。不過,在提供了可用于組裝95架戰機的部件后,俄方中止了合同的。有消息顯示,中國正在利用獲取的技術生產本國版本的蘇-27——殲-11。俄方曾宣稱,中國人僅憑單純的復制是無法生產出與蘇-27性能相當的戰斗機的。或許,中國人并不認同俄方的觀點并仍在繼續實施殲-11計劃,并證明殲-11完全是憑借本國技術研制的。
有專家認為,與俄制蘇-27相比,殲-11擁有經過改進的航電系統,機體結構也有所不同。中國目前已能夠生產用于組裝殲-11的大部分組件,但其一項主要的部件——發動機卻仍需從俄羅斯進口。不過,中國人認為,他們完全有能力在今后5-10年內擺脫對俄制軍用噴氣發動機的進口。目前,中國共從俄羅斯進口兩種型號的航空發動機,分別是AL-31(單價350萬美元)和RD-33(單價250萬美元,為俄制米格-29所用發動機的改型),其中,前者用于裝備蘇-27/30、殲-11和殲-10,后者則用于裝備與巴基斯坦聯合研制的JF-17戰斗機。
多年來,中國的工程師們已逐漸掌握了仿制AL-31發動機所需的大部分技術。中國人以AL-31為藍本仿制的發動機被稱為WS-10A,而其仿制的RD-93則被稱為WS-13。雖然中國很早以前便已開始仿制國外的發動機技術,但一度進展的卻并不順利。但最近10年來,中國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開發國產新型發動機。雖然中國在仿制俄制發動機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問題,但中國在這方面卻擁有一系列優勢:其一,中國人清楚俄羅斯工程師們的失誤并有機會避免重蹈覆轍;其二,中國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的西方技術,當然,其中也包括通過非法手段獲取;最后,與前蘇聯不同的是,中國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自己的發動機生產能力。市場經濟的效率要遠遠高于前蘇聯奉行的計劃經濟。
中國海軍目前已裝備了一個團的蘇-30(共24架),這使得中方能夠方便地對其進行仿制。或許,新服役的殲-11將被用來輔助蘇-30守衛海軍基地。此外,有照片顯示,目前有部分殲-10也使用了海軍航空兵專用的涂裝。中國曾開發過雙發版的米格-21——殲-8和俄制圖-16的仿制型號——轟-6。而新研制的殲-11能夠裝備反艦導彈,今后有可能會逐步替代殲-8。
殲-8是中國依靠自己技術進行的第一次嘗試,于1969年進行首發,但在1980年才正式服役。不過,中國人很快便明白,殲-8并不是一款成功的戰斗機,因此其產量到目前還不足400架。該機只能攜帶約3噸的彈藥且機動性也不佳。之后,中國還曾將該機改裝成偵察機和電子戰機。2001年,曾有一架殲-8與美國的EP-3相撞并墜毀。EP-3最終在中國境內迫降,并導致中美關系一度趨于緊張。
從本質上講,殲-11是中國人在殲-8計劃后的又一次努力,但卻用于了大量的現代化技術。此外,中國還積累起了三十年的戰斗機制造經驗。當然,俄羅斯對中國的質疑是不合理的。中國人在該領域已擁有相當的經驗。看起來,殲-11已成為中國制造的最好的一種戰斗機。隨著中國制造發動機的能力不斷增強,其已進入到能夠生產現代化戰機的國家具樂部。(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