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k1×I+k2×S,這是一個什么公式?
這兩天,中國計量學院理學院的大一新生幾乎每人都在運用這個公式,原來,他們正在為自己的選修課做選擇,而這個公式就是他們測試選擇的課程是否符合自己想法的秘密“武器”。
為了能讓大一新生在選課環節理性選取,中國計量學院理學院特別為大一新生舉辦了一場選課交流會,會上4名高年級同學為新生傳授選課經驗,而這個選課公式也出于這場交流會。
運用公式,總得分越高選擇的概率越大
“經濟學會不會考試很難通過?”、“哪幾個老師的課程比較輕松,容易過?”在交流會上,很多新生在商量如何選擇課程,還有新生上網搜索學校熱門選修課程和一些選修課“情報”。
來自信息與計算學專業大三學生沈鴻平說,選擇選修課時,很多新生不會結合自己的專業和興趣,也不管老師的學術水平如何,哪門課程老師評分松、容易過,就選哪門。其實這是很錯誤的選擇,“特別是專業選修課,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身體狀況來決定。”
那么,如何“秒殺”到一門如意又符合自己胃口的選修課呢?沈鴻平自創了一個數學公式,并教給學弟學妹們,他說,這是他幾次選課得來的所有經驗的提煉。
“Q=k1×I+k2×S,其中Q代表最后得分,I代表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程度,S代表容易得到學分的程度,其中k1和k2是對應系數,相加值等于1。”沈鴻平說,對于具體某個學生而言,在選課之前,應該確定自己的定位,這個定位就是用k1,k2來權衡,一旦選定,對于所有待選選修課都適用。
興趣和分數的取值都為0到10,對于一門選修課,其總得分越高,選該選修課的概率越大。
沈鴻平說,就拿《證券金融學》這門課程來做測試,假如自己給的興趣分是6分,而估算了下容易得到學分的程度是4分,再估算了下興趣占了大的比重,系數k1和k2的比例是7∶3,那么,Q(總分)=7×6(興趣)+3×4(分數),最后總分是54分。
k1和k2的數值是因人而異,I和S是因課而異,沈鴻平說,理論上,對于某個學生而言,有了這個公式,就可以將所有的選修課按自己打的分數進行排位,這樣學生就可以比較理性地選自己滿意的選修課了。
選課各有妙招,看、聽、搶統統上陣
這個數學公式一發出,就得到大一新生的熱捧。但如果說創意,沈鴻平認為這個公式的創意在于它可以為學生提供一種量化的方法,打破了傳統上只是通過經驗、從眾等心里盲目地選課。
呂同學,來自質量與安全工程學院的大一新生,在選課交流會上學會用這個數學公式后,馬上定下了自己要選的課程,“原先還很迷茫,好多課程想選,《標準化概論》、《人文生態學》、《數學建模》等看著都非常有趣,都想選,但又不能喜歡的都選,也學不過來,后來用公式理性的分析了一下,《數學建模》得到了72分,后來就決定選這門了。
呂同學還將這個公式推銷給其他學院的同學,他說這個公式有效地分析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值得推廣。
但也有不認可的同學,林同學來自機電專業大一學生,他是從同學那了解到有這個數學公式,“套用了一下,感覺這個準確值不高,明明蠻喜歡的課程,套用公式后分值變得好低。”
交流會上,除了沈鴻平提出的數學公式,還有其他學長帶給學生各種選課技巧,比如數學專業哪門課程比較重要,物理專業哪門課程名字聽上去比較難實際是比較實用和好學的,講解過程中大家笑聲不斷。
“選課分為看、聽、搶三步,‘看’是先要看清楚有哪些課程,‘聽’是要多方打聽,‘搶’是瞄準就搶。” 來自信息與計算學專業專業大三的學生周萊給新生傳授選課經驗時說,其中打聽的環節很重要,在他前年選課中,經過多方探聽,結果他選的這位老師專業技術超好,最難得的是超有耐心,最特別的是他還好幽默,時不時會講冷笑話。跟著這樣的老師不但能學到技術,還能愉悅心情,多好的事。
周萊說,不少學生對于老師的評價,都是以“上課是否點名”、“給分高低”為衡量標準,這是誤區,選課要看自己的興趣,而不是能僅僅為了考核過關。
在交流會之前,學院黨員之家還針對高年級同學開展了選修課選課調查工作,同時走進寢室樓回收選修課本的工作,而這些課本全部放到交流會上,供新生選取參考。(本報記者 林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