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職即受重用,來了就有舞臺!”遼寧沈陽細胞中心實驗樓里,從深圳返回老家沈陽的葛昱彤感慨,“這和我以前對家鄉的感受,可真不一樣。”
曾經,受體制機制固化等因素的影響,遼寧陷入“經濟衰退—人才流失”的窘境。人才干事沒平臺,成果轉化用不了,“孔雀”紛紛“東南飛”。2010年至2020年,遼寧每年50%的畢業生流向省外,人才凈流失達15萬名。
如何才能讓各類人才安心、安身、安業?近年來,遼寧在聚才、用才各方面下足功夫。
圍繞產業所需,瞄準技術所求,遼寧加快集聚高端人才。
2023年4月,沈陽地鐵一號線東延線地下施工現場,完全國產化的盾構機“破土而出”,這標志著國產盾構機“最后一塊拼圖”——“大型主軸承”應用成功!
“全靠人才‘頂大梁’!”看著團隊的研發成果在“家門口”轉化,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李殿中感慨萬千,“3年前,所里牽頭,40多家科研單位、500余位科技人才齊聚一堂,圍繞高端軸承全產業鏈協同攻關,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為啥人才能在這里聚堆?因為在這里,英雄有用武之地!
“‘被需要’是最大的獲得感!我研究的高分子復合材料,是未來汽車和航空航天輕量化制造的熱點。沈陽有眾多相關企業和研究機構,這里大有可為!”原本只是參加“博士沈陽行”活動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曹增文,談起他剛到沈陽就被航空工業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招聘負責人“拉住”的情景,十分感慨。
114所高校、38個國家級科創平臺,1萬余家高新技術企業……這是遼寧的科創大舞臺。遼寧省委組織部人才工作處副處長吳作軍說,沒有什么時候,比現在的遼寧更加求賢若渴!
人才匯聚起來,怎樣能用好這些“寶貝”?遼寧拿出“真金白銀”解決拴心留人問題。
2021年7月,遼寧省人大常委會通過“遼寧省科技創新條例”。科技成果折股、知識產權入股、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一條條針對性極強的措施,如同一股股暖流,焐熱了人才的心。
“有了這些政策保障,我們憑專利就能作價5500萬元入股成立公司,一下子激發了積極性。”遼寧冷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邰凱平告訴記者,“不到兩年,我們就研發出應用于5G光電通信、數據傳輸等設備的半導體芯片80余款,月產能突破30萬枚。”
如今,大量科技成果通過人才“孵化”落地,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不僅聚才、用才,遼寧還特別重視“育才”。
走進遼寧科技大學“氨基能源低碳利用科學與工程”實驗室,幾位身穿白大褂的本科生正在王紹艷教授帶領下,測試“氨氣無碳煉鐵”的綠色冶金新工藝。遼寧科技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副院長李先春自豪地說,學校開發出的新技術,在鞍鋼集團等企業應用后,為企業創收超過6000萬元。“更重要的是,參與項目的本科生,既懂理論,又熟實踐,畢業后,成了企業爭搶的‘香餑餑’。”
瞄著產業育人才,帶著成果去就業,已成為遼寧高校的共識。東北大學副校長王強表示,“僅冶金工程學科,90%以上的博士學位論文結合現場科研展開,70%以上的博士生畢業成果在生產一線應用。”(記者 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