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大會發布了《無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報告(2023)》。相較于去年,今年的報告梳理了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的歷史脈絡,總結全球各國高等教育數字化進程中的新特征、新范式和新路徑,并發出未來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倡議。本文結合報告內容談幾點理解與思考。
高等教育數字化的新特征
數字技術的不斷演進,全面推進學習環境、教育資源、師生素養、教學模式、教育評價等核心要素發生深刻變革,呈現出一些值得關注的新特征。
一是學習環境革新升級。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推動高等教育學習環境從網絡化、數字化向智能化躍遷,不斷模糊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的界限,引領學習體驗從“靜態視覺”轉向“動態視聽”“智能交互”,讓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逐步成為現實。
二是教育資源開放共享。區塊鏈、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迅速發展,加速高等教育優質資源流通與共享,同時也推動教育資源生產從人力為主逐步轉變為人機協同共創模式,實現數字教育資源批量化、定制化和高效化開發,為高校教師開發、利用優質教育資源賦能。
三是師生素養全面提升。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與高等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師生數字素養成為掌握教與學的關鍵要素。教師由關注教轉向教與學的互動,由關注平面式課程內容轉向搭建立體化知識體系,更加重視對學生高階能力的培養,而不只是學科知識的獲取。
四是教學模式智慧多元。學習分析系統、自適應系統、AI助教等輔助教學技術,促進教與學模式改革創新,推動教學模式從“師—生”二元結構轉變為“師—機—生”三元結構,實現教學場景理解、教育資源適配、教學過程調節等目標,助力教師差異化地“教”和學生個性化地“學”。
五是教育評價多元科學。數字技術賦能全學段全過程評價,借助師生數字畫像和可視化技術,將教育評價范圍拓展至“一切的教育和教育的一切”,促使評價方法從“始于假設”的小數據評價走向“數據驅動”的大數據評價,有力支撐開展更全面客觀的評價工作,提供更個性精準的支持服務。
高等教育數字化的新范式
面對數字化浪潮,世界各國基于各自面臨的特定歷史背景、現實需求,以及技術條件和物質基礎,進行了卓有成效的高等教育數字化實踐探索。報告圍繞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四個維度,深入分析了數字化重塑的高等教育新范式。
一是更加個性精準的育人方式。強調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實現技術賦能的個性化、情境化、協同化育人。形成強交互、沉浸式的虛擬教學,數據驅動、智能支持的精準教學,無邊界、混合化的彈性學習和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個性化學習。以育人方式變革促進人技融合,發展學生創新意識、批判性思維、協作溝通能力、數字素養等,培養適應數字時代的大批創新人才。
二是更加開放共享的辦學模式。強調改革相對獨立的辦學模式,實現互聯互通的開放化、多元化、融通化辦學。構建跨國合作辦學與跨校學分互認、基于網絡平臺的資源融通辦學、基于智能平臺的產教融合辦學和元宇宙支持的無校區開放辦學形態。在此基礎上,通過人機協同、人機互助的辦學模式,促進教學過程、技術應用、人文關懷融為一體,形成智能化、協同化、一體化的辦學格局。
三是更加高效靈活的管理體制。強調數字化理念引領下的頂層管理體系建設,實現數據驅動的扁平化、精準化、靈活化管理。打造基于智慧校園的數字化治理、基于數據大腦的業務流程再造、全過程智能在線教育管理和基于區塊鏈的協同與信任管理。基于數字化教育管理平臺,綜合分析教育管理數據、公共管理數據,在決策制定、結果分析、風險評估、政策優化等方面為管理者提供幫助,實現更加精準、更加科學的過程管理。
四是更加規范可靠的保障機制。強調打破單一技術布局和技術變化造成的技術壁壘,實現堅實可靠的綜合化、智能化、便捷化保障。強化數智融合的智慧校園一體化保障、人本取向的教育服務伴隨式保障、“校—企—政”聯動的教育安全保障和跨界互通系統規范的教育質量保障。進一步拓寬教育服務的保障渠道,推動支撐保障機制從封閉、孤立走向開放、合作,確保高等教育安全、健康、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
高等教育數字化的新路徑
面對數字技術的持續發展和迭代演進,高等教育須以數字化為引擎,超前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由外延式發展轉向以優化結構、提高質量、提升效益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加速數字教育、數字科技、數字人文、數字倫理建設,構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高等教育新生態。
一是創設數智融合的教育數字化基礎環境。加快數字化設施系統升級、服務升級和功能升級,推動教育大數據中心建設,完善各國數字教育公共服務門戶,推動平臺互聯互通、資源共建共享。協同制定和推廣更加統一的教育數字化技術標準和更新機制、數據標準和交換格式、安全協議和隱私保護標準。
二是構建靈活開放的數字化學習成果互認機制。探索被廣泛認可和應用的數字教育質量標準與評估體系,建立國際學分轉換準則和學習成果認證流程,實現學分銀行、微證書、數字認證、電子文憑等互認互通,推動建立可靠、透明的數字化學習過程和成果互認信息管理系統,確保數字化學習過程與成果可追溯。
三是培育數字素養持續提升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國際教師協作網絡,增加教師數字社會交往、數字技能提升、數字倫理修養等交流新途徑。充分利用數字化手段,常態化組織開展數字技能培訓,促進教師互學互鑒,培養教師跨學科和跨文化教學能力,以適應不同背景學生的需求,提高教學的包容性。
四是制定教育數字化技術倫理安全規范。加強安全監管方面的國際合作,建立風險隱患監測、評估及應急響應聯動機制,強化數據網絡安全、個人隱私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反算法歧視等相關法規建設,制定數字教育技術產品質量和安全標準,建立技術倫理和安全規范,強化師生數字倫理和安全教育培訓。
五是完善數據賦能的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加速推進信息系統與數據平臺深度整合和一體化建設,推動教育決策和治理向以數據為核心的模式轉變,完善數據驅動的質量保證和評價體系,鼓勵探索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學習新形態,強化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學科交叉,更新研究范式,探索數智時代的產學研深度融合路徑。
六是共建高等教育數字化研究網絡與合作平臺。建立國際高等教育數字化研究與合作聯盟,協同推進數字教育規劃、標準、監測評估,開展知識產權保護、數據安全管理、數字倫理風險防范和隱私保護等方面的研究與合作,持續推動優質資源在全球范圍共建共享,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高等教育的強大力量。
教育數字化既是世界各國應對科技和教育雙重變革的優選路徑,也是我國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關鍵之舉,更是我國建設教育強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先手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作為時代發展的引領者、時代變革的先行者,加速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面向未來,我們要適應和把握數字變革歷史機遇,乘勢而上、順勢而為,秉持“聯結為先、內容為本、合作為要”的理念,推動高等教育數字化變革走向深入;堅持“應用為王、服務至上、簡潔高效、安全運行”的要求,構筑開放、創新、協調、安全、可持續的高等教育體系,打造更加公平、更高質量、更加美好的高等教育。以積極進取的姿態融入新時代、奮進新征程,將數字化帶給高等教育的無限可能變為美好現實,為人類社會永續發展作出全局性、先導性貢獻。
(作者:楊宗凱,系武漢理工大學校長,教育部教育數字化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