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將畢業生就業作為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大力推動政策落實、精準指導、服務幫扶,高校畢業生就業呈現總體穩定、穩中向好的態勢。
第一,聚焦政策統籌,匯聚工作合力。市委、市政府將就業作為“六穩”“六保”之首,主要領導多次就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并專題調研畢業生就業工作。一是強化政策支撐保障。推動市政府出臺穩就業保就業政策措施22條,為2023屆畢業生提供政策性招錄崗位12萬個。鼓勵金融機構向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多、穩崗效果好且用工規范的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開發專項貸款產品,提高企業貸款增信,給予原則上不超過4%的優惠貸款利率,激發企業用人積極性。二是強化部門協同聯動。建立分管市領導為組長、16個市級部門為成員的就業工作專班,實行“周通報、旬會商、月研判”。將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納入市政府激勵內容,對促進就業成效明顯的區縣進行正向激勵。三是強化校企共建共進。各高校“賽馬比拼”,建立校企人才培養協同機制、實習實踐基地共建共享機制、與企業協同創新機制,深入開展訪企拓崗,努力拓展就業渠道,匯聚優質就業資源。
第二,聚焦服務提質,加強指導實效。根據學生需求,著力打造“一庫、一站、一平臺”,做實做細就業指導服務。一是組建市級就業創業專家庫。建立就業創業直播和個性化咨詢平臺,充分發揮270名市級就業創業專家庫成員作用,24小時在線為畢業生精準提供精品課程、政策咨詢、求職技巧、生涯規劃等精細指導。二是建立高校服務站。教育與人社系統一起分片區建立10個高校就業服務站,打造“1小時就業服務圈”,深入高校調研了解問題,整合資源,“一校一策”提供支持服務,定期開展工作督導,切實解決高校就業過程中的具體問題,打通工作落實“最后一公里”。三是升級打造智慧就業平臺。突出“數字賦能”,建設市級智慧就業平臺,實現全市70所高校信息資源共享,面向畢業生精準推送崗位信息600余萬次。建立就業數字化駕駛艙,實現對就業進展、市場需求情況和雙選會效果的精準監測。實施畢業去向登記人臉識別,實現去向登記全流程可追溯,保障就業數據真實可靠。
第三,聚焦重點群體,提升就業能力。針對脫貧家庭、低保家庭等重點群體,有的放矢開展針對性幫扶。一是宏志助航“加效力”。實施宏志助航地方計劃,全年投入近400萬元,與人社部門按照1∶1配套共建5個市級基地,培訓人數由國家計劃的3600人增加到8000人。截至目前,共培訓2024屆畢業生5000余人,學生滿意度在98%以上。二是特殊群體“重保障”。聯合市級相關部門為殘疾畢業生等特殊群體畢業生舉辦專場招聘會,1000余家用人單位提供崗位2萬余個。三是重點群體“強兜底”。為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發放求職創業補貼3500余萬元,“一對一”針對性推送就業崗位,確保有就業意愿的困難群體畢業生100%就業。
重慶市2024屆高校畢業生將突破36萬人,下一步,我們將認真會同相關部門千方百計做好2024屆重慶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
(重慶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委主任 劉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