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池里,北京大學小將陳銘杰劈波斬浪;田徑場上,中國人民大學女將楊鴻菲全力沖刺;籃板下的對決,北京代表團大學男子隊、大學女子隊雙雙奪冠……在剛閉幕不久的首屆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上,來自25所首都高校的學子們為北京市代表團摘金奪銀,助力隊伍獲得了獎牌數、金牌數、團體總分第一,體現出近年來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顯著成果。
11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等學校部分特殊類型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2024年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招生政策做了說明。獲得國家一級運動員(含)以上技術等級稱號者方可報考、所有項目的體育測試全部實施全國統考、文化考試成績須達到生源省份普通類專業本科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的80%等要求引起廣泛關注。
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招生培養改革持續推進,既深入推動了教體融合,也為新時代競技體育人才后備力量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空間。政策發布后,各高校將如何從招考、培養等環節加強高水平運動隊的打造?如何讓大學校園成為“運動苗子”成長新沃土?
招生:強調公平,選拔樂于、適于、善于從事競技體育的優秀人才
《通知》發布后,各校高水平運動隊招生情況將有何變化?
“2024年,清華高水平運動隊招生項目和規模都與2023年相同,仍然包括籃球、田徑、射擊等項目。訓練方式也與往年一致,還會采取集中編班模式。變化在于:一是之前二級運動員可以報名,現在要求必須是一級;二是體育測試全國統測,學校不再組織校測;三是除符合相應分數要求外,只能修讀體育專業。”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劉波介紹。
“此次政策亮點之一是提高運動成績入門標準,確保運動員學生的‘高水平’。”華中師范大學測量與評價研究中心主任胡向東表示,為解決過去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部分學生體育競技水平偏低的問題,此次適度提高了對報考考生體育競技水平的要求,并設置了過渡期。“近年來部分高校已將報名資格提高到了‘一級運動員’,探索了有益經驗,為全面提升運動成績報名標準打下了基礎。”
“此次改革的一個重要指向,是強調招考環節的公平性。一是防止校測過程中出現不規范、不嚴格的問題,二是避免其成為升學‘跳板’,學生通過此途徑進入高校后很快轉專業、退隊等。”某高校體育部負責人分析。
“競技、學業要求雙雙提高,符合報名條件的考生數量會相應減少,這對于排名靠前的知名高校影響不大,但一些實力較弱的院校,就可能放棄組隊。”該負責人也表達了一些顧慮:“全國統測更偏重達標測試,能起到‘汰弱’作用,但對以往選拔要求較高的學校,不利于其擇優。此外,由于可修讀其他專業的分數限制條件極為嚴格,能達到的學生幾乎是鳳毛麟角,一些高水平運動員原本考慮到能修讀其他專業才會選擇綜合性院校,現在他們報考的積極性可能會受影響。”
“我校高水平運動隊的發展路徑還是自主培養、科學訓練。如果說有孩子踢足球很突出,又想上大學,又想去踢職業聯賽,他很可能會選擇北理工。”北京理工大學體育部主任趙汐表示,招生考試政策的調整,要求各校高水平運動隊辦出特色、差異化發展。
“立足新發展階段,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考試招生工作的目標定位進一步明晰——就是要選拔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且具有較高體育競技水平的學生運動員,為奧運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重大體育比賽和國家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提供人才支撐。”東北師范大學本科生招生辦公室主任馬驥分析:“進一步提高運動員技術等級和體育比賽成績要求,正是為確保樂于、適于、善于從事競技體育運動的優秀人才進入高水平運動隊,為國家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同時,相關配套保障措施的制定完善,也會推動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高質量發展。”
培養:統一學業標準,運動員學生和普通學生文化成績標準“同進同出”
高水平運動隊學生如何培養?新政策給各高校帶來了新探索空間。
胡向東分析,《通知》的另一亮點,在于統一學業標準,確保運動員學生和普通學生文化成績標準“同進同出”。“針對前些年存在的少數運動員學生文化成績偏低、入校后學習困難等問題,此次文化成績要求使用全國統一高考成績,提升入學文化成績要求;入學后要求這部分學生原則上同樣參加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抽檢,按相同畢業標準完成學業。”
胡向東注意到,考慮到高水平運動員需要兼顧文化學習和運動訓練,《通知》要求高校通過學分制、延長學制、個性化授課、補課等方式,在不降低學業標準要求、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的前提下,積極為高水平運動隊學生完成學業創造條件。“這將有效提升運動員學生文化素養和專業能力,確保我國體育人才選拔和培養質量進一步提高。”
記者了解到,為適應此次《通知》對于高水平運動隊修讀專業的要求,不少招生高校已向教育部提出新的體育專業設立申請,部分高校已獲批準,專業名稱有“體育教育”“運動康復”等。
趙汐透露,北理工新申報的“體育教育”專業將充分調動學校優勢學科資源,著力培養具備大數據、人工智能應用技能的教練員、 中小學體育教師、體育社會指導員等。“其實從設立初衷來講,高水平運動員畢業后的就業目標 應瞄準、對標職業運動員。學生本科畢業通常22、23歲,正是一個運動員的‘黃金年齡’。足球隊里踢球踢得好的,本科畢業可以簽約職業俱樂部,近幾年我們的學生畢業后,也有到地方隊當職業球員的。所以培養過程中還是要把競技水平的提升放在重要位置,至于當教師等,是賦予其更多的職業選擇。”
在北理工高水平運動隊的專業課程體系計劃里,光電學院、信息學院、宇航學院生物力學團隊等學科力量, 都納入了培養計劃。趙汐介紹:“我們將充分動員學校相關學科力量,建設好運動醫學、生物力學、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此外,還會精心打造‘運動數據采集與分析’課,指導學生通過分析數據改進訓練效果。”
專業課程量小而精、提高學生外語素質、強化跨學科能力也是部分學校培養特點。“ 長期以來,一些高校對高水平運動隊的認識是有局限的。《意見》對各高校體育部門師資水平、管理制度、學科交叉融合支撐能力都提出了新要求,這啟發我們,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培養要提高站位,立足于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有高校體育部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高校師資能力也要跟上。如開設專業后體育部教師須指導學生完成論文,這會促使教師更加關注體育學科發展前沿,把更多時間精力放在學術研究上。”
期待:增加比賽機會,打破參賽壁壘,搭建培養選拔“立交橋”
有學者表示,按照《意見》規定,2027年起,除“一級運動員”這一條件外,還要近三年在體育總局、教育部規定的全國性比賽中獲得前八名者方可報考,這一規定倒逼地方政府、體育部門以及教育主管部門舉辦更多高水平青少年賽事,改變當下青少年賽事偏少的狀況,促進各地主動推進教體融合。
“下一步,招錄環節增加一級運動員和‘全國前八’兩項要求后,一些競技比賽對于學生運動員的參賽限制或會相應淡化甚至取消,更多學校校隊將可自己組隊參與職業比賽,這也是體教融合的應有之義。”趙汐說。
趙汐注意到,一些學校的足球隊開始在中冠賽場亮相,“中冠被視為進入職業聯賽的一道‘準入門檻’,相信以后會有更多校隊進入職業賽場。 對于籃球而言,目前體育院校已可以單獨組隊,今后實力較強的綜合性院校,也可能會單獨組隊參賽。”
此外,更多非特長生的統招學生通過選拔進入校隊訓練并參加比賽的通道也已打開。前不久,2023年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答辯中,來自交叉信息學院的戴言引發關注。科研成績出眾的他是校游泳隊的首批非特長生成員,在全國大學生水球錦標賽中與隊友一起為校隊奪得亞軍。
“今后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將從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出發,進一步解決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學訓矛盾問題,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暢通優秀競技體育人才成長通道,實現文化教育和體育教育‘合二為一’,促進體教融合高質量發展;同時夯實學生的學業基礎及文化素養,拓寬未來的職業選擇渠道,讓學生更好地實現終身發展。”馬驥分析。
(記者 周世祥 通訊員 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