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科研成果落地開花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調“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激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深化產學研用結合,支持有實力的企業牽頭重大攻關任務”。對此,我深有感觸。
我是做石墨烯材料的,以前在高校做這方面的研究。這幾年,從事石墨烯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工作后,我有一個切身的體會——實驗室里的成果,離產業落地還差著一段距離呢!
不僅僅是我,這也是許多科技工作者面臨的狀況。實驗室里的科研成果要轉化落地,還需繼續往前走——進行可行性驗證,提高規模化、工程化程度,最終實現產業落地。而這個環節,目前是最薄弱的。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是近年成立的新型研發機構。我們與相關企業建立“一對一孵化”機制,并與北京大學石墨烯產業技術研究院構成“三位一體”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在這種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機制下,我們實現了從基礎研究、規模化制備到產業落地的快速發展,一些成果已應用于地鐵、衛星等領域。
近年來,“卡脖子”問題廣受關注。“卡脖子”的根源究竟在哪里?結合自己的實踐探索,以及對科技領域的調查研究,我提出了關于補全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鏈條的提案。我認為,我們不能局限于技術層面的思考,應深入研究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創新土壤、人才評價機制等問題。
我建議,在建立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技術創新中心等眾多研發平臺的基礎上,應著重從體制機制設計上布局產業落地環節。這是科技成果走進市場的關鍵所在。以國家實驗室為例,可探索類似于“一對一孵化”的企業捆綁機制,依靠企業最終讓產業落地。
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有兩種組織模式:一種是擁有自己的科研人員、工程師和企業家的單一利益主體的科創企業模式;另一種是政府主導的、由多個利益主體構成的創新平臺模式。企業是“一臺機器運轉”模式,而創新平臺是“多臺機器協調運轉”模式,操作難度和效率完全不同。我們需要培育更多具有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骨干企業。
作為一名全國政協委員和科技工作者,我將繼續為科技創新鼓與呼,更加重視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為更好地助力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記者陳海波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