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治理競賽關鍵在于扭轉功利化教育觀念
面向中小學生的“黑競賽”屢禁不止,“白名單競賽”違規時有發生,一個重要原因是部分師生、家長的應試化思維,以及盲目追逐競賽成績為升學增加“籌碼”的功利化觀念。而治理中小學競賽的關鍵,就在于推動相關主體扭轉這些片面、錯誤的教育觀念,促使競賽回歸素質教育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這一本位,進而成為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提升的重要載體。
進一步加強招生監管,徹底剪斷競賽與升學間的聯系。雖然《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競賽及競賽產生的結果不作為中小學招生入學的依據,但在現實中,各方還存在一些認知誤區與情感焦慮。一方面,部分學校還存在競賽成績與升學掛鉤的違規情況,在小升初、中考時會參考各種競賽的成績;另一方面,在中考“綜合素質”考核評價模塊,各種獲獎證書、競賽成績往往作為參考依據,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為提高升學競爭力,部分師生、家長便產生了“沒有證書,何以證明學生綜合素質”“只要能拿本證書,花錢買都可以”“競賽獲獎是最大的‘硬實力’,其他不重要”等不當認知。在這樣的認識誤區下,不少中小學生家長熱衷于讓孩子參加各種競賽,甚至盲目報名“黑競賽”,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課外學習負擔,更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對此,政府相關部門需強化中小學招生監管,嚴格落實關于招生入學與競賽的各項規定。首先,各地小升初應嚴格執行就近入學政策,明確禁止依據各種競賽成績錄取學生或予以加分傾斜。其次,教育部門應進一步細化中考、高考綜合素質評分規則與標準,建立健全過程性評價體系,更加關注學生的日常表現,不可將學生競賽成績作為參考依據。最后,各地還應完善公平公正公開的錄取機制,暢通廣大家長對于競賽與升學之間違規關聯的監督與投訴舉報途徑。
同時,需厘清競賽本質,引導學生參加適合的競賽。因材施教是教育的重要原則,教育者應依據學生的不同資質、能力與特點進行針對性、差異化教育,長善救失。競賽具有競爭性與創新性等特點,更適合那些學有余力、對某一類競賽懷有強烈學習興趣、有良好學業基礎的學生。換句話說,雖然競賽面向全體中小學生,但它并非大眾性、普及性活動,并不意味著所有學生都要參加。
從本質來說,競賽關注的是中小學生對于某一領域的卓越性認知、創新性理解與思考,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若是忽視這一點,不顧學生興趣、能力與基礎,過度參加競賽培訓、盲目報名參賽,則可能拔苗助長,最終傷害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影響學習的持續性。競賽本意是為學生健康成長“賦值”,勿讓最終效果變成“負值”。
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競賽亦是如此。廣大教師要引導學生及其家長正確認識競賽的拔尖性質,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力、特長與基礎等。學生若既有興趣也有基礎,家長當努力為其創造參賽條件,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實踐能力;若學生對競賽不感興趣,家長也不可抱著功利化目的強制其參賽。
最后,還應規范網絡平臺,讓“黑賽事”無以立足。“白名單競賽”監管與“黑競賽”治理,都需要進一步規范競賽的網絡環境。當前,網絡信息紛繁復雜,尚存在不少關于競賽的錯誤言論,夸大競賽獎項的作用,誘導學生參賽。如“可以升學加分的‘白名單競賽’,90%的家長都不知道”“通過‘白名單賽事’提前鎖定清華北大等C9院校”“競賽‘白名單’亮相,可列入北京小升初備戰”等虛假信息不時映入眼簾。更為惡劣的是,“黑競賽”組織者在商業利益驅動下,通過網絡肆意販賣升學焦慮,虛假宣傳與“白名單競賽”名稱相似的各種“黑競賽”。
對此,主流媒體與教育部門應積極宣傳競賽管理規定與招生考試政策,正確引導競賽輿論。中小學校應利用學校官網與公眾號等及時發布合法正規的“白名單賽事”、參賽的正確渠道等真實信息,防止廣大師生和家長被錯誤競賽信息所誤導。還需強調的是,“黑競賽”的廣告和信息多通過某些非正規的“競賽網/競賽平臺”或自媒體賬號發布,誤導誘騙廣大學生報名參賽。因此,筆者建議,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門應協同聯動,建立涵蓋43項“白名單競賽”的統一網絡平臺,從而實現各項“白名單賽事”的公開透明、合規合法,避免廣大師生、家長“錯把李鬼當李逵”,誤入“黑競賽”網站。
(作者:胡金木,系陜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