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校制宜、因生制宜發展教育現代化,蘇州始終走在前列。30年來,蘇州堅持用心用情用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019年全國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結果顯示,蘇州公共教育領域滿意度得分居江蘇省第一、全國第三,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5.52年。
近日,在“江蘇教育現代化30周年”蘇州專場新聞發布會上,蘇州市教育局局長周志芳介紹,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全國職業教育高地城市、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等一系列改革試點試驗項目相繼落地蘇州,蘇州教育現代化發展步履堅實、碩果累累。
建立面向全體又關注個體的評價體系
在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教學變頻電源應用課程基地內,學生們正在動手進行二維駐波探究實驗。“由我校物理實驗室房慶安老師自主研發的教學用變頻電源彌補了國內教學用低壓低頻變頻電源空白,讓更多實驗走向了學生。”蘇州十中校長周穎介紹。
《江蘇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建成引人入勝的課堂,給人智慧的學校,讓人幸福的教育”的發展目標。由此,蘇州十中建設“學為核心、教學共振”的課堂文化。校園內建設了江南織造文化課程基地、詩歌教育課程基地等充滿文化氣息的學科基地,以及納米技術實驗室、環境修復實驗室等科創實驗室,設施水平對標國內一流高校。
“暑期在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老師的帶領下,小組進行了水環境納米材料實驗。”蘇州十中科創小組成員程誠希望通過科創實踐,向他的夢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學專業更進一步。
“蘇州教育在改革發展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辦教育,不斷豐富‘全納、公平、優質、適切、開放’的蘇式教育新內涵。”周志芳介紹,蘇州在全省率先出臺《蘇州市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實施方案》,通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構建科學合理的學生全面發展評價體系,關注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教育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素質教育提供多元成長通道
下午三點半,在蘇州昆山市第二中學室內籃球館,十幾位身著球服的學生開始熱身訓練。“我們是教體融合班學生,每天放學后進行2~3小時的訓練。學校老師負責文化課教學,專業老師負責體育訓練。”昆山二中初一學生趙逸豪告訴記者。
“教體融合”和“輕負高效”是昆山二中的兩大辦學特色。“作為一所初級中學,孩子們的路很長,分數和應試不是學校要重點關注的內容,我們的目標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昆山二中黨委書記仲躋宏說。
此外,蘇州積極落實國家“雙減”政策,全市實現課后服務義務教育學校和有需求的學生100%全覆蓋。蘇州工業園區朝前路實驗學校擁有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及各類現代化硬件設備。該校黨總支書記張鍇介紹,2019年校區整體改造升級后,學校又持續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引進力度,結合學科特點,自主開發拓展校本特色課程,以多元課程為抓手,為學生成長提供更多可能。
各類教育協同發展
30年來,蘇州堅持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與城市發展共生共榮,持續探索“科創牽引、產教融匯、開放合作”的蘇州形態。
蘇州是制造業大市,全市工業體量超4萬億元。記者在蘇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雙元制”教育培訓中心內看到,身著工裝的機電工程系學生正站在車床前進行金屬加工實訓,校企混編教師團隊手把手進行指導。
“學校以中德雙元制本土化運營為核心,打造產教聯合體,為在校生提供崗位實習機會,為企業員工提供培訓基地。”談及職業教育賦能“蘇州制造”,蘇高職校長沈文打開了話匣子,“學校專業設置緊密對接蘇州四大產業創新集群中的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進行布局。”
教育助力鄉村振興,蘇州鼓勵職業院校學生參加“蘇貨新農人互聯網營銷助力鄉村振興技能大賽”等比賽。“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在蘇州職業院校中率先開設直播電商專業,設置新媒體營銷、短視頻運營、直播運營等課程。去年‘雙11’期間,該專業學生協助一家蘇州本地公司進行直播策劃運營,收入2000多萬元。”該校教師馬瑩瑩說。
展望教育現代化的未來,周志芳表示,蘇州將通過籌備孤獨癥學校等手段保障每一位特殊兒童就學,保障隨遷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加快基礎教育公平優質發展,加強現代職教體系建設,深化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建設百所“家門口的老年大學”,在今年6月正式施行全國首部關于終身學習的地方性法規《蘇州市終身學習促進條例》的基礎上,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記者 蘇 雁 通訊員 姬尊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