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數據是開放科學的基本要素,也是支持研究可重復性的關鍵。30日,施普林格·自然集團聯合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首次對外發布《中國開放數據白皮書2023》。白皮書顯示,中國科研群體對開放數據有較高的接受度和支持度,有78%的受訪者贊成公開研究數據成為慣例。
據悉,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對642份來自中國研究人員的有效問卷進行分析,并撰寫《中國開放數據白皮書2023》。白皮書揭示了中國科研群體在開放數據的動機、存在的挑戰、看法和實踐行為等方面的最新情況。
結果顯示,數據共享仍存在諸多阻礙因素。57%的中國受訪者擔心數據“包含敏感信息或數據共享前須獲研究參與者許可”。中國受訪者擔憂的其他問題還包括“數據濫用(39%)”“其他實驗室搶發研究成果(36%)”,以及“不確定數據版權和數據許可(36%)”等。約10%的受訪者表示對數據共享沒有顧慮。
該調查還首次詢問了受訪者使用人工智能(AI)收集和共享數據的經驗。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潤生說:“科學數據的開放、共享和應用,會促進科學界帶來新的知識。而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融合發展,也將激活科學研究的創新力和生命力,破解更多科學密碼。”
參與此次調查的中國受訪者60%來自高校,其他主要來自醫院或醫療組織(16%)、研究機構(14%)等。從職業階段分布上看,約47%的受訪者處于職業早期(于近5年內發表了第一篇論文)。因此,本次調查被業界專家認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青年科研群體對開放數據的認識。(見習記者李春劍 記者張蕾)